文言文中“声”和“音”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18:29

关于“音”和“声”,老子有时加以区分,有时又混同为一。《老子》第二章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音声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并列,可见音声并不是一回事,而且很可能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一样是相对待的概念。这样说不无根据,古人用音、声时常加以区分。《礼记·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又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郑玄注曰:“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杂比”意即配合排列。贾谊《新书·六术》曰:“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调和而成理谓之音。”可见,古人认为,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音实际上是猎取了作为声的东西按照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的规律组合而成的。老子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对“音”“声”加以区分,认为音、声相应和,在杂比、和谐的乐音中,必有各种单调的音符出入其中,是为“音声相随”。但老子有时又将他们混为一谈。《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里“五音”显然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种乐调,即郑玄、贾谊之所谓“声”。老子此时又似对音、声不加区别。这在古人的文章里也是常见的,许慎训二字时就说:“音,声也。”“声,音也。”笔者认为:“大音希声”中声是组成音的材料和要素,音则是这些材料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应当是有区别的。

摘自http://www.gs.whu.e.cn/journal/h&s/readarticle/onews.asp?id=109《论“大音希声”》

大音无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所谓“大音希声”之“希”,本字作“稀”,有禾苗稀疏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即使把“音”、“声”视做同等的范畴,也无非是深刻地道出了乐家如农家间苗一般,刻意安排乐音之间比音关系的实质性特点。这里之“希”字,象喻乐音之间,有常无之意,又有常有之用。真可谓一字入经,九牛之力不能移易。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538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18:29

◎ 【声】【shēng】〈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sound;voice]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music;poet]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reputation]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renown;prestige]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speech]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 【声】【shēng】〈动〉
(1) 发声 [make a 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claim]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 【声】【shēng】〈量〉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 【音】【 yīn】〈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sound;voice]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music tone]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pronunciation]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18:30

  《说文》:“声,音也”解释为二者同义。
  而《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在应用实例中,声与音的用法与意义差不多相同。
  如可作名词:“平、上、去、入为四声。”--《南齐书。陆厥传》,《淮南子地形》:“清水音小,浊水音大”。
  也有作“言,言语”解,如“上用耳则下饰声”--《韩非子。有度》。陆机文赋:“非常音之所纬。”
作动词:“声其罪也”--作“张扬”解。也作量词,古今相同,这里不举例了。
  声、音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通假”上了:
声在古文中通假为“圣”:“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音通假为“荫”:左传文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