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02:08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3:38
春节作为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它独特的民风民俗了,下面为您介绍: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讲究在小年也就是腊月廿三或廿四根据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将贴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别撕,24供的话才可以撕,因为有传说灶神在24日晚上六点才离开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赶灶神的意味,就赶走了福气,祭拜时经典的年糕,东瓜条,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时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扫尘
也是在小年时完成,将自己家里外仔细的清洁一遍,全家人共同动手,有全家齐心协力为新的一年某求崭新而有福气的开始的寓意,扫尘,扫的是旧的一年陈留下来的污秽,不洁,以防新的一年的好运不乐意登门,是人们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贴春联
小年,除夕,腊月二十八这几个日子贴春联都可,春联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美好愿望。春联,又称“春贴”、“桃符”,过年时所贴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重要习俗。春联以红为底色,驱邪避灾,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对于来年事业,家庭,爱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顺遂。
4.倒贴福字
在中国,福之一字的地位非常高,人们非常看中福,春节的种种活动都是为了家中有福,福运旺盛,倒贴福字便是取了这个谐音梗“福倒了”即“福到了”寓意有福运到自己家里来了,为新的一年有美好的祝愿。
5.除夕夜守岁放鞭炮
这个来源想必都很熟悉了为了驱赶名为年的怪兽,大人们守岁,并放鞭炮恐吓它,他十分害怕鞭炮,只要一听到鞭炮的声音就逃走了,现在这两样主要是家人了一年来久违团圆相互聊天到天明的美好氛围和充斥着鞭炮声的热闹年味。
6.发压岁钱
岁与“祟”同音,压岁即压祟,古时,是对小孩子的一种保护和祝福,*他们周围的邪祟保佑孩子们能平安长大,也祝福他们岁岁平安,现在压岁钱则更多的是过年时图个喜庆,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4:56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它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
一年结束的标志,新的一年开始的标志。“春节”也就意味着旧的已经过去,新的已经开始了。每年这个时候就会进行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全家总动员的进行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扫尘的意义不仅可以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还有除陈布新的意思。
1、起源
据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古代的中国民间又是以神明上天之俊,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到人间;于是便有传说这段时间内翻转屋子也没有必要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将房屋彻底的打扫干净。
2、注意事项
①可以翻箱倒柜打扫卫生,但是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打破损坏物品,如有不慎,则要念一声罪过,大神不在小神在,认错后小神不再汇报你的过错。
②扫尘时一定要注意面面俱到,不留死角,就按上面传说,也是要防止三尸神在一些死角处还留有记号没有清楚掉。现代的电器、天花板、抽油烟机、门垫等都应该注意。
③古代扫尘要准备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有专门的扫帚、或者其他清扫的工具,如果不是竹扫帚,注意要用竹叶做象征性扫除。
④“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是现代社会分工的变化,一个家庭操持的很多都是女性,祭灶很多已经由女性来做,二十三不是男的祭灶,则二十四扫除必须男的一起做。体现夫妻一体,不分彼此。
⑤腊月二十四扫尘,夫妻无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不能争吵,这一天,单位还没有放假的话,也要抽出时间,一个家庭的*都应该做一件扫尘方面的事情。
春联,又叫“春贴”“对联”“门对”,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其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且两边要互相对应,中间的“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意义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 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春联什么的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批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
整年说。春联有喜庆吉祥之意,所以“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的时候才 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 辞旧迎新,福运一年。在这一整年里,如果春联有破损,需及时修补。
过节说。春联作为 驱赶“ 年兽”的法宝之一,待到“年”过完后,春联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农历“ 正月十五” 元宵节算作过完年的,也有农历“ 二月二” 龙抬头的时候算过完年的等等。随着城市的发展,出于市容市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地方和单位也有在春节长假期间或是春节长假之后摘除春联的统一要求。
自然脱落说。所谓自然脱落就是把春联贴上后就不顾不管,任凭春联被风吹雨打,自然脱落。亦或看到春联被风吹雨打后破烂不堪了,就直接摘掉。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6:30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那么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3、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4、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5、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6、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9、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10、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11、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2、正月初三“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13、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14、正月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8:22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啦!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在人们的返乡之旅、置办年货、穿新衣穿新裤中迎来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以除夕为始,初一、初二并延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除夕这一天,除夕是迎接新年到来的一天。除夕前会打扫干净家里的每个角落,寓意着除旧迎新。早上各种忙碌:夫者开始为除夕夜的年夜饭做准备。烧鸡、烧鸭、烧鹅等等并搭配上一些海虾、螃蟹、牛肚、扣肉等小菜。下午3点时刻,妇辈就开始张罗吃年夜饭。火锅沸腾,那一双双筷子开始在锅中络绎不绝,老人享受扣肉的糯感,中年人喜欢鸡鸭鱼肉的香气,小孩热衷啃鸡腿和鸭腿,吃红薯粉,喝饮料。酒足饭饱过后,开始动工贴对联。“左一点”“太左了”“恩,差不多”的对话和贴对联组成了搭档。瓜子零食摆桌前,火炉旁边放红薯,边聊天边看春晚,一起守岁结束到大年初一。
初一这一天,一早穿上新衣服就出发去郊区了,到达目的地就能看到许久未见的远房亲戚了。小孩在一起打打闹闹、走走停停,同时相互帮助;而家长们也是聊天得非常痛快,最后在小孩得一声声恭喜发财中结束回家。
初二这一天,所谓是“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是去见家里老表的一天。睡醒之后就去买好食材就可以进发外婆家了,而老表家里也是早早就准备了迎接我们的到来。烧烤、窑鸡、玩甩炮等等又成了小孩热衷的玩意儿。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也刚好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过了这一天又开始了社会加工人的生活。
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是我并不觉得如此。春节的民风民俗还在,我们就还能够在贴对联中有趣对话,也可以和远房亲戚不局限于网络视频聊天,也一如既往的守岁。希望春节中的民风民俗能够在继承中创新,生生不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0:30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节日,就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欢庆春节。春节是我们一年之中非常隆重的一个节日。随着时间源远流长,我国的节日文化也非常的多姿多彩。我来为此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非常常见的习俗。
首先肯定是贴春联了。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来迎接新春的到来。春联得特点就是对仗工整,通过一些卷短精巧的文字来描绘一个美好的向往,抒发美好的愿望。虽然说上下联的字数是没有*的,但是必须要相等,并且的上下联要互相对应。并且位于*的横批主要是贴于门楣的横木之上,主要是表现了对于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如果在春节这一天出门的话,你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都会焕然一新,红艳艳的。
其次就是贴福字。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肯定会在大门上,屋门上,以及屋内都贴上福字。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主要是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可以新年里福运满满。贴福字其实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除了在屋门上贴的福字可以倒过来之外,其余的福字都是要正着贴的,并不是所有的福字都要倒着贴。虽然说倒着贴的福字有一个寓意就是“福到了”,但是也要有适用的场合。
在春节这一天,最重要的肯定就是去拜年了。在春节的时候,基本上外出的孩子都回来了,可以去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拜年了。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也会给小辈压岁钱。在收到压岁钱的时候,肯定是小辈最开心的时候了。基本上家家户户中的小辈都会去自己的长辈家里去拜年。这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对于新年的欢迎和祝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2:54
在我们的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春节里,有很多讲究,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现在我来列一下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
在除夕夜那天下午,我们一家人会在一起包饺子,贴对联,晚上吃饺子,每一年都是我们三个孩子贴对联,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也会去帮他们去擀饺子皮,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等吃完晚饭我们就坐在电视剧前面看春晚,时不时聊聊天,然后就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啦,那就是发压岁钱啦。数额不多,但是也够我们开心好久了,还有就是在家里挂上大大小小的灯笼来装饰,我就大门口就有两个大灯笼,晚上也会让它亮好久,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小灯笼,节日感十足。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不能赖床,这一天要出去玩,找自己的小伙伴,我的爸爸妈妈也会去找他们的朋友玩,我们这有一个地方有庙会,我们五个小孩子每一年都要去那里玩,有旋转木马,有海盗船,有鬼屋,有套圈等一系列好玩的东西。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充气城堡,蹦来蹦去的超级好玩。大年初二就是我妈妈喜欢的节日咯,这一天是她回娘家的日子呀她带着我们一家人去我姥姥家,当然要带着好多礼物啦,这一天小姨也会去,我们热热闹闹的吃火锅,闲聊。我们这一群小孩子就拥有更多的压岁钱啦,我好喜欢过年的。
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很多种。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习俗。我很喜欢过年,虽然春节有很多规矩去,但是很开心能和那些老朋友聚聚,能有更长的时间在家里,陪着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春节快乐!除夕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36
春节的时候肯定家家户户都需要拜年,而且去肯定不止一家,所以说送礼肯定会有一些苦恼。每个人送一样的东西的话,肯定会显得没心意。所以说在此我为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人生大事,无非是吃喝玩乐。根据这四方面来送,你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
首先对于吃喝来说,送这一方面的礼品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去的时候带一箱奶,带一箱八宝粥,带一箱面包。先不管品牌是什么,起码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送的。奶,八宝粥,还有面包都有不同的分类,想买哪个就可以买哪个。要是推荐的话,肯定是推荐买自己喜欢吃的种类了,毕竟到了家里之后有可能会开箱,然后让你们吃。如果买的喜欢吃的东西的话,在别人家可以吃到,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对于玩来讲,如果说买玩具的话,主要是针对于对方家里面有孩子的人。并且要根据对方孩子的年龄来进行一些挑选,送玩具的话,其实还是会有一些难度的。但是如果说,挑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来送的话,对方肯定也是很满意的。因为稀奇古怪的东西,基本上小孩子都会很喜欢的。
对于乐来讲,在我看来,这个乐应该是要符合对方的心意,将礼物送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开心。这其实就要看对方的喜好了。如果是给对方家的女士买礼品的话,可以选择一些护肤品,并且要选择时候所有皮肤的类型的。因为你可能不太会知道对方女士的皮肤是什么种类的类型,适合什么样的护肤品,所以说最好还是所有人都可以用到最好。
其实在春节送礼,主要是看自己的一个心意。看你和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是比较亲近的话,肯定会愿意花一些心思来准备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8:34
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蒸馍花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贴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饺子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过年歌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年初五赶穷无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1:48
春节对于每个民族,甚至于每个地区,他们的民风民俗都不尽相同,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我了解的也不是特别多,关于他们春节进行的活动,可能最多也只是知道可能会吃团圆饭,在大年初一那一天会出去拜年,然后给小孩子压岁钱。所以我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我所在地区的春节习俗。
首先肯定就是置办年货,在过年前的一个星期当中,我妈会去菜市场买一些猪肉,还有一些过年会吃的蔬菜,像莲藕,黄瓜还有蘑菇之类的菌类都会稍微买一些,至于白菜,因为我们家是在农村,所以并不需要买白菜。当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是用一天的时间把家里面的房间打扫干净,把被套或者是衣服之类的都洗干净。
其次就是贴对联,大概在阴历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的时候,会把家里面的所有对联都贴上,然后在除夕的前一天会把大门的对联贴上,尤其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基本上每家每户门外面都会放置一个很长的梯子,同时,在贴大门的对联时,会把灯笼也挂在上面。至此,除夕之前的活动会全部结束。
最后在除夕那一天,大概是在中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吃饺子,在除夕的那一天晚上,我们也会吃饺子,但是在隔壁的村子里面,可能就是除夕那天晚上才会吃饺子,中午不会吃。到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会早起大概是5点起床,然后穿新衣,在前一天晚上我们会把衣服都拿出来,因为在大年初一早上是不允许打开柜子的。我妈妈会提前把剪刀放好,在初一的时候不允许我们拿剪刀,之后就会出去拜年。然后大年初一中午是我们吃团圆饭的时间,我们会把之前准备的东西拿出来一些,准备午饭。
这就是我们过年的风俗,基本上都差不多,只是和其他地区有一些小差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1:20
传统节日仪式和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岁节(年节)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融合了许多地方的各种民俗,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其中许多至今仍在流传。这些活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祭拜神仙,以求天时;敬拜祖先,维系亲情;祛邪求和;休闲娱乐,放松。以百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庄严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抱负、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是祈灾、餐饮娱乐活动的展示。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新年活动。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习俗、内容或细节上都存在差异,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舞狮、舞龙、游神、庙会、花街购物、花灯、锣鼓、游标旗、燃放烟花、祈福、掼春、踩高跷、跑旱船、秧歌等。春节期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比如贴新年红、守岁、吃团圆饭、拜年。然而,由于当地的条件和习俗不同,在细节上各地也有自己的特点。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生活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日子。虽然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正月初一。从年底开始,人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年”:祭灶、扫地、购买年货、贴新年红、洗头洗澡、点灯装饰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辞旧迎新”。春节是一个欢乐、和谐和家庭团聚的节日。它也是人们表达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的节日和永恒的精神支柱。春节也是祭祖拜年的日子。祭祖是一种信仰活动。它是古代人类生存活动创造的一种信仰活动,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5:08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春节的风俗2: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的风俗3: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的风俗4: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9:12
现在来看看,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在春节期间,北方人有吃带硬币的饺子以求好运的习俗。东北人有过除夕夜的习惯。除夕夜,我们必须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有少数包着硬币(现在人们注意卫生,所以用花生或其他坚果代替),谁吃了这样的饺子,谁就预示着新年好运。
北方有吃饺子作为除夕晚餐的传统,但不同地方吃饺子的习俗也不同。在一些地方,饺子是在除夕夜吃的。吃饺子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在告别旧世界、迎接新的一年时对好运的祝愿。根据中国古代的计时表,午夜时间是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饺子”是新年与旧年相遇的时刻。饺子意味着生更多的孩子。春节期间吃饺子被认为是一件大好事。此外,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好运。吃饺子象征财富。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大米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煮沸,蒸蒸日上,温暖而刺激,火红火红;“鱼”和“剩余”是谐音,象征着“吉祥庆典中的剩余”。它还意味着幸福的生活和“年年有余”。
南方也有一些地方在春节期间注意吃年糕。它们每年都很高(蛋糕),这象征着收获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中国新年歌曲的俗语是“在寒冷的天气里吃饺子,在寒冷的天气里吃饺子。”农历十二月初三十是人们告别旧的、迎接新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准备许多美味的食物,从早到晚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为“中国新年”。庆祝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每年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一个好的新年,农历十二月初一进门,农民们就开始忙着过年。特别是自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新年”以来,人们进入了新年倒计时。他们日夜忙碌。除夕夜是“除夕夜”。它指的是中国和其他汉族文化圈的农历1月1日前一晚。一般来说,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饺子看起来像“元宝”,年糕听起来像“年糕”,这是好运的预兆。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打开门并战斗。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早上,每家每户都应该在第一只鸡啼鸣时起床。每个家庭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色的鞭炮,也就是说,用来制作鞭炮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以确保爆炸后红色的纸屑可以被覆盖在任何地方。
鞭炮声过后,地面会被打破,变成红色,像云彩和锦缎一样明亮,被称为“满屋红”,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繁荣。鞭炮的鸣笛声除了旧的之外,还带来了新的。此时,院子里充满了吉祥和欢乐。这就是“开门放鞭炮”的说法。
而且,院子里爆竹的碎红也不能扫。据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是扫帚的生日。你不能在这一天使用扫帚,否则你会扫除你的运气和损失金钱,并吸引“扫帚星”,导致厄运。如果你必须扫地板,你必须把它从房子周围扫到中心。这就是所谓的“聚财扫地”。据说这样可以聚敛财富。目前,许多地方仍有除夕扫地的习俗,元旦那天也没有扫帚。
在农历正月初五赶上穷人,俗称断五。在这一天,一个叫做“追赶五个穷人”的习俗在许多地方很流行。人们从黎明开始,放鞭炮,打扫卫生。每户人家都放鞭炮,放在门外。那就是把所有不幸的事情,所有的恶魔和鬼魂都吹出去,让他们远离我们。越远越好。特别是“两个脚踢”(两个戒指)被称为“pove”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3:34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熟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8:12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常见的春节习俗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2]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23:06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日,不同的城市风俗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