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9:49
最近一款来自日本的 放置 类游戏《 旅行青蛙 》突然火了起来。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将照顾一只萌萌的小青蛙,为它打包点心和道具,然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任由它出门旅行或是在家发呆或是做别的它想做的事。
(《旅行青蛙》中小青蛙在家无所事事)
笔者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着实难以理解这款游戏火爆的原因。在本文中将从心理学角度尝试分析这款游戏的优秀之处已经流行的原因。
超限效应的逆向 应用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当下流行的诸多游戏中,*真而又强烈感官刺激,操作带来的各类反馈可以说是无时不刻地刺激着玩家的愉悦回路,带来高频而又强烈的快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玩家每一次的扣动扳机都能以一声*响、硝烟、弹出的弹壳、打在墙上的弹孔或是打在敌人身上溅出的绿色鲜血,以及敌人的痛苦*作为刺激反馈给玩家。当暴露这些高频的刺激之中久了,玩家不免会开始感到厌烦甚至不适。
(FPS游戏中的即时刺激反馈)
然而旅行青蛙却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极大地弱化了带给玩家的刺激。青蛙往往会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或是直接出门旅行,玩家只能看着。最明显的刺激仅仅是玩家邮箱中收到的来自旅行中青蛙的照片,以及旅行归来之后带给玩家的特产或是纪念品。这样一款平淡如水的游戏可以理解为超限效应的逆向应用。轻微、低频的刺激可以使玩家在安静与舒适之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旅行青蛙》中玩家收到青蛙寄来的照片)
安全前提下的控制感缺失,其实是高控制感的体现
已有的研究表明,当人失去控制感时,个人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如生气、狂怒和愤慨。然而《旅行青蛙》中的这只小青蛙几乎不听使唤,吃饱了随时可能玩消失,甚至很久都不回来,照理说,玩家会因为这种在游戏中对发生的事失去控制感到不悦,可事实却完全相反。虽说不少玩家都在“假装”呼唤自己的呱儿子回家,但并没有人会真的为了这件事而忧心忡忡。
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玩家能够确定自己的青蛙,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是绝对安全的,而且,无论发生什么,它总有回来的一天,不存在离玩家而去的可能性。在极度安全的前提下,失去控制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完全被消除了。
我们可以假想一个情形作为对照。如果你家养的狗叼走了冰箱里一份小吃然后独自出门了,你肯定会开始焦虑,因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你不知道你的狗能不能安全回家,或许没过两天你就会开始满大街张贴寻狗启示了。
(狗不见了,主人一定焦急万分)
这种绝对的安全的大前提,使得玩家无需通过控制来保护青蛙不受伤害,而是可以放心地把选择权交给青蛙自己。这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直极高控制感的体现。
为何如此流行?从众效应或许可以解释
就这款游戏的总体质量以及游戏性来说,能做到如此流行以至于跨越语言屏障跃登APP免费排行榜榜首,这一现象本身其实是极其不合逻辑的。
但把社交网络与媒体的因素考虑进来,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事实上,任何一款在社交网络上火爆的游戏其实都可以通过从众效应来解释。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著名的阿希实验,揭示了从众效应的存在及影响)
在《旅行青蛙》的案例之中,当一名本不玩也不一定爱玩放置类游戏的玩家,意识到周围的多数人都在玩这款游戏时(即使这仅仅一种假象也没差),这就产生了一种来自多数人偏好的无形压力,使得这名玩家“*”去喜欢这款游戏,从而获得与更多人的话题,更多潜在社交机会。
如果不这么做,在社交媒体上评论说:“《旅行青蛙》也就一般般吧,我玩了一会儿就卸载了”这种言论,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来自所谓“多数人”的不自觉的孤立与排斥,直接作用于这位玩家的话,就体现在这种丧失潜在社交机会的痛苦与焦虑上了。
当然,一般人肯定不会选择这么做。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旅行青蛙》中的一些亮点和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独到设计。不过,笔者认为,成就《旅行青蛙》的,是玩家群体,而非这款游戏本身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