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1: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1:07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天津-民俗风情
--------------------------------------------------------------------------------
来源:天津文化信息网
刺绣
天津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被人们认为是检验女子手巧与拙的标志。特别是未出嫁的女孩,每日都离不开刺绣。定了婚的女子,还需为未来的婆婆、姑嫂及小辈人绣制一些诸如手帕、香粉袋等小饰物作为结婚时的见面礼。这些小饰物上均绣有金鱼、牡丹等吉祥图案。此外,旧时的女子及儿童等穿用的服饰以及门帘、枕套、桌布等生活用品上均用刺绣为装饰。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天津仍有许多青年妇女(时称“社会青年”)从事刺绣加工业。另外,许多女孩子们也都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家的生活用品上绣上花,作为装饰。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手工刺绣工艺正逐渐被机器和 电脑刺绣等现代工艺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补花工艺。
绣花 绣花的工具是绷子,用竹或木等材料制作而成。一般为长方形和圆形。长方形者,长约3尺,宽约1尺,下有4条腿支撑;圆形者,直径约在1尺半左右,下有3条腿支撑。这两种绷子的高约2尺左右。
刺绣时,绷子可放于床上,人盘腿坐于床上绣;绷子也可放在地上,人坐在板凳上绣。刺绣一件绣品,须先将花样拓印于单色布面上,再将所绣部位用缯子绷紧、拽平,然后坐在板凳上,穿针引线。右手在绷子上面,左手在绷子下面,分上下针来回穿梭。刺绣工艺的表现手法,一般的花瓣多用平绣工艺,花心多用挑丝镂空工艺,筋脉多用拉筋工艺等。刺绣图案,多为梅、兰、菊、莲等四季花草,还有葫芦、牡丹、金鱼、蝴蝶等吉祥图案。
还有一种小型圆形绷子,直径约在1尺到3寸之间,分不同型号。可根据绣品大小选择使用。这种绷子的使用,需一只手拿绷子,另一只手执针,在绷子上下来回穿梭。但也有人绣花不用缯子,全凭绣花的经验和绣织技巧,一手拿布,另一手执针拨花,也绣得十分平整、不打褶。
做外加工的绣品,一般使用单色线,绣线与布的颜色反差不大,使绣品显得秀丽典雅。日常生活中的绣品,一般使用专用于绣花的线,俗称“五彩绣花线”。这种线,以一种颜色为基调,上面可呈现深浅不同的过渡色。如红色绣花线,从深红色开始,逐渐向浅红——粉红——黄红——白红过渡,呈斑斓之状。绣花时,可根据花在含苞欲放,或者盛开时的不同色彩变化来选择使用不同过渡色的绣线。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绣品工艺,除平绣、拉筋、镂空等技艺外,更多的采用拨花的技艺。即在大些的花瓣或树枝上,在上下针的中间部位,从左到右用斜针固定一下。这种工艺,目的是为防止绣品起褶,增加了绣品的立体感。花蕊一般用抽丝镂空工艺,也有的用一些小圈点代替。
补花 补花工艺,是在绣花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这种工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妇女们喜欢在床罩、枕套、墙围布、缝纫机罩、电视机罩、洗衣机罩,甚至于孩子们穿的衣服上补花,使这些生活用品增添了情趣。
补花工艺的材料,选自于家庭中做衣服剩下的小碎布头儿,选其鲜艳的色彩,剪出各种花型、花瓣、花叶,或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等。然后,用与所补的花相同的线,用锁针的方法,一针针地将花的外围缝锁在
布面上。倘若所补的花较大,就在中间再锁一部分针,或勾画轮廓,或缝制花心,使所补的花与被补的布能相互吻合,严整。
补花讲究布局,有的以中间为主,四角为辅。中间是大花儿,大叶儿,四角是稍小些的花儿或叶儿,边缘都用同一种颜色的线锁口;有的则只补中间一处的花儿,或采取相互对衬而又相同的图案。
剟花 即用一种特别的剟针,穿线在织物上剟出各种花儿或字,再将剟出的图形用剪刀将连线处剪去,使所剟图形呈现凸起的簇绒效果。
在20世纪70年代,在小学生中曾兴起了“剟字热”。他们纷纷在当时时兴的绿色军用书包(俗称“军挎”)盖上,用鲜艳的大红线,剟出“为人民服务”(*书体)的字样,这种工艺多由女学生们来完成。
剟花的针很特别,它与缝纫机针相仿,其用于穿线的针眼儿与针尖儿都在同一头上。剟花前,先将所要剟的花儿成字,用蓝淀纸拓印于所剟花的位置上。然后用缯子绷紧、拽平,串上针线,便可手拿剟针的另一端,针尖对准所剟的花儿或字,一针针地剟下去,拔出来;再剟下去,再拔上来,剟得越密越好。剟好后,用剪刀将上面的根根连线剪断。
糖人
吹糖人儿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民间艺人设摊儿,当场吹糖人儿出售。艺人们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在售卖车上插一木架,木架上面备有若干小孔,将吹好的各种糖人儿样品用苇棍儿插于上面,作为生意幌子。
糖人儿的原料为黄米面和蜂蜜,将其制成糖稀,再加若干白面,将其置于小火炉上的小铁锅内,用微火温着,使糖稀总保持一定的软度,有人来买,艺人便根据顾客要求,先将两手蘸上点淀粉,再从锅中揪出一撮儿糖稀,一头儿放于唇部,其余糖稀用手借助吹气边抻边捏,使气充盈于糖人儿之中,在不等糖稀风化定型之前,迅速将成品吹好,底部再插一苇棍儿,一件糖人儿就此吹好。孩子们可手拿苇棍儿,边欣赏边吃。
吹糖人儿的民间艺人,个个都身怀绝技,只要顾客说要什么样子,艺人便能在十几秒钟之内将糖人儿吹好。糖人儿的传统造型有“大公鸡吃米”、“小老鼠偷油”、“葫芦”等。
至今,民间还能依稀见到这些艺人,多在幼儿园门口或在庙会活动以及节假日期间进行表演和销售。
画糖人儿 街头巷尾,常有靠画糖人儿为生的民间艺人。
只要顾客要买什么图案,艺人就能根据顾客要求信手画来。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现实生活中的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等等,样样俱全。
糖人儿的原料是红糖。画糖人儿时,还需将红糖加水于小锅里用炉火熬,待糖与水完全溶解,水份蒸发到使糖呈现稠液状之后,方可放于小火炉上用微火温着待用。待顾客来买时,先在石版上用食油涂抹一下,然后用铜勺从锅中舀出一部分糖来,随即在数十秒钟之内,便可在石板上将糖人儿画好。然后用一根苇棍儿,在锅内蘸点糖,往糖人儿上一粘,上面再用点热糖加固。此时,糖人儿已被风干,只用一小扁铲,稍稍铲动糖人儿的某一部位,整个糖画就会从石板上脱离出来,成为一件速成食物工艺美术品。
由于艺人以此为生,常年操作此业,练就了绘画和熬糖的经验。尤其是熬糖,应入多少糖,加多少水,熬到什么火候等,都要凭多年的经验。显示了民间艺人高超而娴熟的艺术功底。
剪纸
剪纸,是颇受民间喜爱的一种民间工艺。剪纸艺人们也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博取众长,形成了天津剪纸的独特风格。然而,剪纸在天津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清光绪之前,有专门从事这门技艺之人,市场上出售的剪纸,多由河北保定来的王、刘两姓剪纸艺人制作。那时,每逢年节或庙会,他们便挟着蓝布小包,带些红纸和一把剪刀,摆设地摊,当场用剪刀剪出各种各样花样出售,或由顾客提出要求便能随心所欲的剪制而成。后来2人相继开设“进云斋”和“义和斋”。从此,才有了专门从事剪纸的店铺。自成体系的“天后宫剪纸”,也在天后宫内长年销售,内容多以实用型为主。
随着剪纸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剪纸艺人开的作坊和店铺也多起来,清光绪年间,西门外有十几家剪、刻纸作坊。他们都刻比较粗的大路货,行销天津附近各村镇和津浦沿线各城镇、乡村。只有进宝斋王进福的作品比较精致,经常出些新花样,走串著名的富户家。王进福擅剪花卉,草虫。他的得意门徒伊德元,在剪纸基础上,注重汲取皮影和彩绘艺术的表现万法,从而,将剪纸赋予了线条流畅自然,纹理清晰别致,刻画精细秀美,幅面情景交融,花鸟人物生动*真的新的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
天津剪纸既不同于江南剪纸纤细秀丽的精工刻剪,也有别于北方剪纸的淳朴、豪放、粗犷有力。而是更偏重于写实,人物比例匀称,线和面的衔接过渡比较柔和,并借鉴和吸收了年画、瓷器、木雕等艺术中的图案设计方法,以求得饱满丰盛的艺术效果。目前,天津剪纸除少数艺人保留传统手工剪纸外,绝大多数的剪纸艺人已从民间通俗剪纸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阶段。而且为满足人们欣赏和创作的需要,也大多不用剪,而是用刻的方法从事剪纸创作。即便是剪,也追求艺术的美。如剪纸艺人佟慧珍,她可以在方寸大小的纸上,不用绘稿,也不勾勒,全凭自已对平日观察各种民间舞蹈的记忆,就可用剪刀剪出一个个优美而妩媚的舞蹈姿态的剪影来。
天津的刻纸也很有名。刻纸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旧时,刻纸的图案稿是用熏稿的方法制出,即将图稿拨在白纸上,然后反扣在煤油灯上熏烤后,将图稿取下,白纸就留有被烟熏的痕迹,黑白分明。刻纸时,先将熏好的图稿与所刻的纸,用纸捻将四周固定,再用各种不同的刻刀,将图稿上一处处熏黑的部位—一刻去,这幅刻纸作品就完成了。现在制图稿的方法很多,可用喷色法或手拓法。最先进的是用复印机来取稿。
如今的刻纸图案内容,除传统图案外,大多数剪纸艺人都是根据古典小说、戏剧、神话等内容搞一些艺术创作;再有是根据社会的时事新闻为内容的创作。其创作的形式有单张的,也有成组成套的。
目前,蓟县、宝坻和河北区、南开区等市区内都有不少十分活跃的剪纸能手。天津还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剪纸学会组织,有国内外会员300多人,他们经常组织剪纸作品展览和评比活动。天津市民俗博物馆还恢复了“天后宫剪纸”这一传统技艺,并不断丰富其内容,举办专题展览等,推动了天津剪纸的艺术创作和发展。 剪纸按其用途可分为“窗花”、“吊钱儿”、“喜花”、“饭花”、“供花”和刺绣的“花样”等。
窗花、吊钱儿 在天津的岁时风俗中,有“二十九贴倒(有)”的说法,即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九日,家家都要将居室内外的窗花、吊钱儿、春联、门神、福字等贴好,这其中的“窗花”和“吊钱儿”就是民间剪纸的内容。窗花和吊钱,常见的内容是反映求福、得财和增寿等寓意,如“肥猪拱门”、“金马驹”、“聚宝盆”、“财子叫门”、“童子摘宝”、“招财进宝”、“摇钱树”、“刘海戏金蟾”、“吉祥花草”、“金玉满堂”等图案;也有一些以卐字和圆钱为主、以吉祥语“阖家欢乐”、“金玉满堂”等为图案;还有的用吉祥人物老寿星,八仙人物等图案代替吉祥话等等。如今,民间仍保留着贴窗花、吊钱儿的习俗,只是吊钱的图案多用字来表示。如“连年有余”、“富贵有余”、“抬头见喜”、“万事如意”、“四季如春”、“四季平安”、“金玉满堂”、“大发财源”、“人财两旺”、“合家欢乐”、“荣华富贵”、“恭喜发财”等等;还有的在双鱼图案上刻个“福”字,取“富余”之意;在以”福”字为主的图案上刻一“有”字,取“有福”之意,还有的将4个字写作1个字来代替,均有大吉大利之意。在剪纸窗花中,最具特色的是“肥猪拱门”,此图案多用黑、红、黄等色蜡光纸套刻的形式体现。天津的这些窗花、吊钱儿,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用大红纸剪刻,更为过年增添了喜庆色彩。
喜花 民间有在结婚时贴“喜花”的习俗。旧时,在结婚的前一天,讲究送嫁妆。每逢此时,人们都要剪出许多“喜字花”(又叫“嫁妆花”)贴于每件陪嫁物上。而且。在洞房的门、窗及家具陈设上,都要贴上喜花。喜花的图案,均以喜字为主,有的配有鸳鸯、蝴蝶.龙凤和喜鹊登梅等图案。至今,仍有不少人遵循这一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有在新房(即洞房)的墙壁上,贴上一张大而红的“龙凤双喜”剪纸喜花,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不仅为洞房增添了一艺术欣赏品,又取了“龙凤呈祥”的吉祥之意。
花样子 旧时,天津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这些花样子,广泛地用于家庭生活用品上。如门帘、窗帘、墙布(俗称“墙围子”)、枕套儿等;还有的用于服饰,如儿童花兜、老虎鞋、老太太穿的“三寸金莲”绣花鞋以及姑娘们用的头巾、手帕、鞋垫等上面的图案,都是用绣花的蓝本——剪纸花样来体现的。其剪纸图案既有传统的龙凤花鸟,也有吉祥的四季花草,如桃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等,还有蝴蝶、喜鹊、葫芦、蝙蝠等吉祥图案。
供花、饭花 民间常在供桌的供品上,用吉祥的剪纸图案覆盖,俗称“供花”。还有在祝寿的寿面上,用祝福等剪纸图案覆盖,俗称“饭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1:08
杨柳青年画 泥人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1:08
杨柳青年画,风筝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1:09
在古文化街溜溜好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