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5:11
共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2:47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4:05
孟子
(约前372~前2)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5:40
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7:31
[1]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家、文学家、散文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9:39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22:04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观点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此外,书中主张“性善论”,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全书充满论辩性和艺术感染力,语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0:45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编辑于 2019-04-10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淘宝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
m.taobao.com广告
高中生语文补习_知识大全
根据文中提到的孟子为您推荐
高中生语文补习_学习成绩,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门学科,各类知识点/习题/视频应有尽有,作文,听力,阅读专项突破!
jyy3.nanshie.com广告
更多专家
《孟子》简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3:43
《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7:15
孟子曰前372,到前2,名轲 邹人(金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1:03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5:07
《孟子》是墨家老子所写,记录了如何“依法治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9:45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0:40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