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组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0:2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23:44

比较诗意的小组名称:丁香花开、希望之翼、彷徨的孤独者、一把油纸伞、悠长雨巷、梅雨时节、知音难觅。

相关诗句:《醉桃源·赠卢长笛》

宋代:吴文英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断肠吴苑草凄凄。倚楼人未归。

译文:我们曾在沙河塘上游玩,那时候的你还是少年。月中吹起长笛声声,曲调轻快如和云和雁一起飞翔。惊叹那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们对视着,两鬓都已斑白。吴苑的迷离芳草是那样令人心碎,倚着小楼,还有未归的人。



扩展资料:

诗意是一种发现,甚至灵感并不是以语言形式呈现,我们在捕捉灵感的时候,诗意已有所丧失,因此凡是过多修饰与晦涩形容都是对诗意的一种拒绝。

就是说当你造出一个氛围,别人看了能从潜意识中浮出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写的就是画卷几处,或是一些联系。

别人从这几处这些联系能感受到全画面以及超越画面东西,能做到这,就写出了诗意,那几处那些联系越小越少越好,能选到多小多少,就看你的捕捉感受表达能力,而那瞬间灵感,她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完全的...是种极限,是母体。

当代殷谦《爱情原来这么伤后记》:那种所谓的‘迎合市场,投其所好’的意识实在可怕,的确是失去了文学作品伦理内容的审美观念。

每部作品都是经由作家的心灵产生的事物,都存在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问题,都潜蕴着作家的道德反映,最起码还包含着作家对人物和事物的情感态度。在我看来,与文学密不可分的有三个问题,那就是与诗意的美和伦理的善以及认知的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1:02

比较诗意的小组名称:

丁香花开、希望之翼、彷徨的孤独者、一把油纸伞、悠长雨巷、梅雨时节、知音难觅。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鉴赏: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