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法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37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43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法的由来: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时任普鲁士统计局*的恩斯特·恩格尔对153户比利时家庭的家庭预算和支出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或者伴随人们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下降,用于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上升。在生活必需品中,食品占据了较大比例。他特别指出:“越是贫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比重就越大。”由此,人们把家庭食品开支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对于家庭食物支出增加的影响。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43

恩格尔系数法,莫泰基称之为“食费对比法”;在阿尔柯克的著作中,它是“收入替代法(Income Proxy Measure)”中最主要的一种。
据阿尔柯克介绍:19世纪末,德国的研究者恩格尔在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她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收入的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的比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恩格尔发现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称为“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
正式运用恩格尔定律测量贫困线,则是美国学者奥珊斯基(Orshansky)的研究成果。19年,为响应约翰逊总统“向贫困开战”的号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四口之家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单身成年人年收入1500美元以下即是贫困。这个标准试图以保证家庭成员基本的、足够的饮食消费来估计他们的最低收入需要。奥珊斯基的研究为这个贫困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奥珊斯基论证,生活必需品开支的社会平均水平可以用于确定贫困水平。她在研究了美国家庭的食物开支占总开支的比例后,绘出了一条“恩格尔曲线”,并且声称她在这条曲线上发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一点以下的部分就是贫困的。经计算后她提出,一个家庭将预算的30%以上用在食品开支上就是贫困的。
1965年,奥珊斯基又对自己度量贫困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据林万亿介绍,她的研究分三个步骤:
1.她以农业部提出的“经济食物计划”为根据,计算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每一个个人每周所需要的食品消费的预算;
2.计算不同的家庭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与不同的家庭规模所需的食品消费的预算;
3.计算食品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更精确、更有鉴别力的贫困标准。即三口或三口以上的家庭的食品消费占其总收入的33%及以上的,或者二口之家占27%及以上的,即为贫困户。根据奥珊斯基的计算结果,美国社会保障署制定出各种不同规模和不同构成的家庭的贫困标准,其基本标准为四口之家(非农业家庭)3223美元,同时根据城市和农村的居住条件再进行调整。按照这个标准,1965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7%,达3320万人。
从此,奥珊斯基的方法广为流传。但仍被人们称为“恩格尔系数法”。现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60%或50%来作为判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是否贫困的标准。
1987年,布拉德肖等人经研究后提出,恩格尔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而是一条更长的“S”形曲线。它描绘出消费模式更为复杂的变化。如图2中箭头所指,恩格尔曲线的弯曲点表现的是边际倾向,是表示消费的加速或减速的“转折点”。在第一点以上,收入的增加造就了更强的消费能力,人们用于购买非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增多,而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比例锐降。到了第二点,情况发生变化,各种新的消费能力已经耗尽,商品交易趋于定型。这一点上的变化给出了一个标准,一种较为定型的消费选择取代了消费需求,这就是贫困标准的所在。布拉德肖等人主张应该为大多数类型的家庭找到一个以食品、衣着和燃料为基础的最低消费点。
美国学术界对奥珊斯基用以确定贫困线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多年以后,哈夫曼(Haveman)在他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的评估中说:“采用‘奥珊斯基线’作为法定贫困线提供了一个*研究与代表了*妥协的确定数量相结合的成效的重要例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