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5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39
社日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北方地区习俗
龙抬头 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节,龙抬头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
1.引龙。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总之,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中国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3.剃龙头。北方民间是日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为'中和节',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发,谓之'剃龙头'。"二月初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北方流传至今,人们多于是日剃发、理发。在河北,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以后会没有出息。
4.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5.嫁女住春。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6.禁忌。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1)忌动针线。是日不能动针、刀、剪子,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2)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人们不要去井边、河边打水,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龙,把好年景给破坏了。"(3)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4)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们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地区习俗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君王立的称"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树木,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商代种柏树,周代种栗树。后来,社主改为石头、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并以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黄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蕴含了阴阳五行。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故称社稷坛。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
百姓立的社,如今多称土地庙。遍布各地城乡的土地庙有大有小:城镇多由居民捐钱建造庙宇;乡间则在村外头大树下,砌个一二米见方的小庙,或用四块石片,三块作墙,一块盖顶,还有捡块破缸片作盖的。如此"委屈"主宰土地、年成和人丁兴旺的尊神,却未闻土地神抱怨和报复的。
于是,中国民间塑造的土地神像,多是留着长胡子的慈祥老者。后来有人觉得让他孤身独守小庙未免太寂寞,便按人间社会给添了俗称土地婆的夫人。不过,在福建、广东及西南地区,人们在土地庙里立一二块石头,上盖红布,便是土地神--这是以石头作为社主的古代遗风?农家还在厅堂正墙供奉了"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墙根下,贴一张写有土地神位的红纸,摆个香炉,便请来了护家的土地神。
祭社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我们从古代诗文中可了解那时的社日情景:村民凑钱买来猪、羊,然后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聚集社神庙前,焚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按户分肉,并在庙前野炊,聚餐欢饮,还有擂鼓、对歌、斗草等娱乐,日暮方归。宋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14
社日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北方地区习俗
龙抬头 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节,龙抬头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
1.引龙。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总之,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中国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3.剃龙头。北方民间是日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为'中和节',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发,谓之'剃龙头'。"二月初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北方流传至今,人们多于是日剃发、理发。在河北,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以后会没有出息。
4.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5.嫁女住春。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6.禁忌。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1)忌动针线。是日不能动针、刀、剪子,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2)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人们不要去井边、河边打水,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龙,把好年景给破坏了。"(3)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4)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们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地区习俗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君王立的称"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树木,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商代种柏树,周代种栗树。后来,社主改为石头、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并以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黄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蕴含了阴阳五行。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故称社稷坛。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
百姓立的社,如今多称土地庙。遍布各地城乡的土地庙有大有小:城镇多由居民捐钱建造庙宇;乡间则在村外头大树下,砌个一二米见方的小庙,或用四块石片,三块作墙,一块盖顶,还有捡块破缸片作盖的。如此"委屈"主宰土地、年成和人丁兴旺的尊神,却未闻土地神抱怨和报复的。
于是,中国民间塑造的土地神像,多是留着长胡子的慈祥老者。后来有人觉得让他孤身独守小庙未免太寂寞,便按人间社会给添了俗称土地婆的夫人。不过,在福建、广东及西南地区,人们在土地庙里立一二块石头,上盖红布,便是土地神--这是以石头作为社主的古代遗风?农家还在厅堂正墙供奉了"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墙根下,贴一张写有土地神位的红纸,摆个香炉,便请来了护家的土地神。
祭社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我们从古代诗文中可了解那时的社日情景:村民凑钱买来猪、羊,然后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聚集社神庙前,焚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按户分肉,并在庙前野炊,聚餐欢饮,还有擂鼓、对歌、斗草等娱乐,日暮方归。宋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05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君王立的称“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树木,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商代种柏树,周代种栗树。后来,社主改为石头、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并以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黄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蕴含了阴阳五行。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故称社稷坛。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
百姓立的社,如今多称土地庙。遍布各地城乡的土地庙有大有小:城镇多由居民捐钱建造庙宇;乡间则在村外头大树下,砌个一二米见方的小庙,或用四块石片,三块作墙,一块盖顶,还有捡块破缸片作盖的。如此“委屈”主宰土地、年成和人丁兴旺的尊神,却未闻土地神抱怨和报复的。于是,中国民间塑造的土地神像,多是留着长胡子的慈祥老者。后来有人觉得让他孤身独守小庙未免太寂寞,便按人间社会给添了俗称土地婆的夫人。不过,在福建、广东及西南地区,人们在土地庙里立一二块石头,上盖红布,便是土地神——这是以石头作为社主的古代遗风?农家还在厅堂正墙供奉了“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墙根下,贴一张写有土地神位的红纸,摆个香炉,便请来了护家的土地神。
祭社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我们从古代诗文中可了解那时的社日情景:村民凑钱买来猪、羊,然后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聚集社神庙前,焚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按户分肉,并在庙前野炊,聚餐欢饮,还有擂鼓、对歌、斗草等娱乐,日暮方归。宋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传承了自上古产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土地神信仰能满足南方民众祈丰年、消灾祈福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30
社日节的节日的由来:
社日节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汉族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社神缘于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人类获取生存资料所需(衣、食、住等)最重要的源地。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进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内容,我国先民早就有对土地的崇敬和膜拜。
但由于“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
随着原始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转变,对土地的原始崇拜也便转化为对土地神的崇拜,以前作为广袤土地象征物的土堆也便成为土地神寄寓的场所和标志,即社主。祭社还有配祭制度,所谓“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社日,便是祭社神的日子。据研究,作为节日,社日“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在社日发展史上,唐代无疑是个重要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