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0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0
1、纳兰性德与顾贞观
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结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慷慨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
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是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他们二人作品风格也相似,一样真纯清新。
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
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
容若英年早逝,贞观撰写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笔端吐露的是无尽的哀思,还有对容若价值的最深刻理解。
2、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3、不平则鸣,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写下了“物不平则鸣”的诗句。
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时候,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蔺相如和廉颇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
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
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
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5、李白与杜甫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
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杜甫怀念亲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写下了不少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对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认知,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诸如“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字字千钧的评价更是成为文学史上对李白诗风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
流传千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悬挂叮咛,一往情深。这首诗完全是深切思念和默契友情凝结而成,被誉为“笔笔神来”,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1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子期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1
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事实上,这个成语是从《列子·汤问》所记载的故事里概括出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还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2
大瓦房节能减啊 大口径的奥金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0
1、纳兰性德与顾贞观
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结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慷慨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
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是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他们二人作品风格也相似,一样真纯清新。
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
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
容若英年早逝,贞观撰写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笔端吐露的是无尽的哀思,还有对容若价值的最深刻理解。
2、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3、不平则鸣,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写下了“物不平则鸣”的诗句。
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时候,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蔺相如和廉颇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
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
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
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5、李白与杜甫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
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杜甫怀念亲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写下了不少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对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认知,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诸如“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字字千钧的评价更是成为文学史上对李白诗风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
流传千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悬挂叮咛,一往情深。这首诗完全是深切思念和默契友情凝结而成,被誉为“笔笔神来”,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1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2、子期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1
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事实上,这个成语是从《列子·汤问》所记载的故事里概括出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还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42
大瓦房节能减啊 大口径的奥金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