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蜜蜂咬巢门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3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21:01

1、蜂箱温度太高。

蜜蜂群出现了过热现象急需降温。处理方式可以做好蜂箱的遮阳措施,把巢门多打开些。另外就是稍微拉宽蜂路,把每块巢脾的间隔距离稍微加大。

2、蜂箱通风性不好。

如果蜂箱所在场地通风性不好最好换地方,还有就是把巢门开大。

3、巢门过于粗糙。

有的自制的蜂箱过于简单,新蜂箱打磨不到位,巢门太粗糙影响蜜蜂出入,也会出现咬巢门的情况。应重新打磨蜂箱。

扩展资料:

制造蜂箱的基本要求:

1、合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

蜂群常年置于户外饲养,蜂箱作为蜂巢的“外壳”,应能减轻风、雨和严寒酷热等气候因子对蜂巢的影响,使蜜蜂能够舒适、安全地在箱内生活和繁殖。

2、蜂箱应能隔热和御雨。 

蜜蜂的活动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温度。影响蜂巢温度的气候因子有风、雨、严寒和酷热等。一滴冰冷的水落在蜂团上,会破坏蜂团的整体结构,影响蜂团内部的温度。

3、箱内应保持黑暗,但要兼顾通风。 

在黑暗的环境中营巢是蜜蜂的一个生物学习性,但蜜蜂的新陈代谢、调节温度和排湿等活动也需要箱内外空气的交流。所以,在设计蜂箱时既要考虑箱体内部避光,又要注意箱内通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蜂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21:01

休眠状态。
无论是在整个冬季的抗饥饿的饲料质量和数量,是基础越冬蜂的成功。饲料质量,后大部分蜜蜂消化的食物,蜜蜂安静,稳定,寿命长,无不良弹簧,快速繁殖;饲料质量差,消化和吃剩下的蜂败类更容易适应大便的形成肠道疾病大肚,自重从整个集团的灭亡光部分后少。优质饲料应在秋末盖,槐花蜜蜜中提取脾,枣花蜜是最好的;在流蜜后,应该是高质量的早期喂养糖浆或液体,使蜜蜂酿满。适宜的温度热

2越冬蜂是2-8℃左右,蜜蜂团结吃蜂蜜在框中维持生命,处于休眠状态。但整个冬季气温超过8℃左右,蜜蜂活动量大的天数,饲料消耗,工蜂时效快,易春复杂,所以要小心的热量。方法可用于通风,浇水或吊扇降温。

三蜜蜂在寒冷的冬季气温低于-2℃左右的活动会增加,主要是增加食欲,腹部不断地摆动,以抵御寒冷的活动所产生的热量。以这种方式,它们消耗大量的进料,以便缩短老化工蜂的寿命。感冒的方法是:一个小殖民地应该在白天,夜晚是多晒太阳,尽量巢门关小,装满箱子Seam和风洞。

四防干烧,在长干冬无雪,水要适当蜜蜂农场,增加湿度,防止蜜蜂凿刻和饲料干晶体。因为蜜蜂没有牙齿,这么辛苦,你不能喂干粮结晶。内更好570%-80%的湿度

蜂箱冬季水分。湿度高于80%的稀料波动,后,蜜蜂吃了易拉痢疾。如果蜂场湿度,荨麻疹应放置在一层塑料薄膜,或在周围撒石灰和干渣蜂箱,也可能打算让蜜蜂飞酷,排泄高于10℃左右的晴天。

六防蜂光灯趋化特性,将飞开箱散射光强度在户外。由于冬季户外蜂场的,应覆盖,暗,空蜜蜂飞到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在冬天的时候七抗恶心蜜蜂是从新鲜的空气里面是分不开的,所以要防止堵塞巢门,窒息蜜蜂尸体的亡。下雪天,还可以防止雪将巢门关闭。八冲击

蜜蜂喜欢安静的环境,怕冲击(音),特别是在晚冬体质虚弱,难以承受粪便腹部,如果经常通过冻震荡脾吓坏了。因此,在激烈的声音,并燃放鞭炮发出的非蜜蜂打击乐器领域。

九荨麻疹要保持清洁和疾病预防,注意消毒,防止蜂螨虫等病虫害。

十个敌人防冬季,老鼠啃吃蜂箱被毁脾。如果发现有鼠标事件蜂场,然后用诱饵,猎具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21:02

巢虫,小蜡螟,大蜡螟的防治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繁殖很快,卵和幼虫生活力都很强。巢虫在晚春、夏季、初秋都在巢内活动:穿钻巢脾,蛀食蜡质和蜜汁,在巢脾上穿蛀隧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和幼虫。意蜂受害较浅,中蜂一被侵害,常常是整群飞逃,或群势曰渐衰败。巢虫是蜜蜂的重要敌害之一。
新造好的巢脾,应及时让蜂群培育几代蜂子,以增强巢脾的牢固程度。巢脾不用时,应从蜂箱中抽出,刮去框梁上的蜂胶、蜂蜡,妥善保管。刚摇出蜜的巢脾,要让蜜蜂将剩余蜂蜜舐吸干净后才能保存。保存的巢脾要按全蜜脾、半蜜脾、花粉脾及空脾分类保存,空脾还要按新脾、旧脾分类。巢脾应贮存在干燥、清洁、密闭的地方。防止受潮发霉及鼠害和巢虫。防治巢虫可用药物熏蒸的方法。
1、 二硫化碳熏蒸
在蜂箱上摞4-5个继箱,每箱放9张分好类的巢脾,把箱缝糊严,按每箱3毫升~5毫升量,将二硫化碳滴在滤纸上,放于框梁上,盖上箱盖、糊严,二硫化碳常温下易挥发、易燃、有毒,使用时,避免接近火源或吸人体内。二硫化碳气体能杀死蜡螟的卵、虫、蛹和成虫,经一次彻底处理后,便可解决问题。
2、冰乙酸熏蒸
98%的冰乙酸对蜡螟的卵、虫有高度的杀伤力,也可杀死孢子虫孢子和阿米巴病病原体。用量每个箱体20毫升,用法同上。
3、硫磺熏蒸
下面放一个有窗口的空蜂箱,上面摆上4-5层装满巢脾的继箱,盖上箱盖,糊严缝隙,从窗口放入一铁片或瓦片,上放几块燃着的木炭,再撒上硫磺粉。每箱巢脾硫磺粉用量5克计算。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不能杀死蜡螟的卵和蛹,所以要隔12-15天熏1次,连熏3次
蜡螟在10摄氏度以下就不活动,北方地区冬季贮存巢脾可以不用熏蒸。
详细的防治方法: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危害蜂业的蜡螟有大蜡螟和小蜡螟。蜡螟的危害主要是在它们的幼虫期。
蜡螟属世界性害虫,几乎遍及全世界养蜂地区。它的分布主要受长期寒冷的*。在高海拔地区,大蜡螟没有或很少发生。而在东南*带与*带地区,大蜡螟危害相当严重。
大蜡螟是蜂产品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大蜡螟给我国养蜂业造成的损失尚无准确估计。它们对中蜂危害特别严重。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盖子,经常造成蜂群内的“白头蛹”,严重时白头蛹可达子脾数量的80%以上,免强羽化的幼蜂也会因房底的丝线困在巢房内。
⒈大蜡螟的防治 ⑴形态特征
卵呈短卵圆形,长0.3~0.4mm。表面不光滑。卵颜色初为粉红,后转化乳白,苍白,浅黄,最后变成黄褐色。卵块为单层,卵粒紧密排列。
幼虫刚孵化的幼虫呈乳白色,稍大后,背腹面转成灰和深灰色。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8mm,重量可达240mg。
茧通常是裸露,白色的,但有些茧也会被黑色粪粒或蛀屑包裹。长达12~20mm,直径5~7mm。常在箱底和副盖上结茧。
蛾颜色呈银白色,而以虫脾为食的蜡螟则呈褐色、深灰或黑色。成虫雌蛾体大,平均重可达169mg,体长20nm左右。下唇须向前延伸,使头部成钩状,前翅的前端2/3处呈均匀的黑色,后部1/3处有不规则的亮域或黑区,点缀黑色的条纹与参差的斑点,从背侧看,*与头部色淡。雄蛾体较小,重量也较轻。体色比雌蛾淡,前翅顶端外缘有一明显的扇形区,颜色也相对较淡。雌雄蛾的大小和颜色,根据不同幼虫食料变化也很大。
⑵生活史和习性
大蜡螟的生活史为2个月左右,长可达6个月之久。就周期较长的来说,休眠发生在前蛹期。在我国南方可发生3~5代,且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蛾羽化后既不要食物也不要水分,一般经过5h以上才能交尾,多数在4~10d后开始产卵。产卵期平均3.4d。产卵量600~900粒之间,个别可产1800粒卵。产卵位置多在箱壁缀隙中。
蛾寿命在3~15d,在30~32℃条件下,多数交尾过的雌蛾会在7d内死亡。35℃下,寿命可达10d。温度较低,雌蛾寿命会延长。雄蛾寿命较短。平均约为5.5d。
卵在较高气温(29~35℃)下发育快,卵产下3~5d后,即开始孵化。在18℃下卵的孵化期可延至30d。将卵短期暴露在极端温度下(46.1℃以上70min,0℃以下270min)会引起卵全部死亡。
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在25%~35%时,有1/3的卵不能孵化。高湿环境比低湿环境有利卵的孵化,使卵期缩短1~2d,死亡率下降14%。但是,湿度高于94%,卵易发霉;低于50%时卵易干枯,最适湿度为60%~85%之间。
幼虫期在45~63d,初孵幼虫有蚕食卵壳或怕光的习性。幼龄幼虫会先取食蜂蜜和花粉,随后会从巢房壁外部钻进花粉内,逐渐向巢脾中部延伸隧道,在那里继续取食、长大,免受工蜂的清除。
幼虫发育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30~35℃,相对湿度80%有利于幼虫发育。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2龄以后的幼虫活动性明显减弱。1d幼虫体小,不易被工蜂清除,上脾可高达90%。幼虫期一般6~8d,1~2d食量小,对蜂儿影响不大。3~4d食量大,钻蛀隧道,是造成白头蛹的主要虫期,5~6d幼虫个体大,在脾上取食,易被工蜂咬落箱底,不再上脾。
在蜂群内,大蜡螟幼虫的生长速率是极其惊人。如果食料与温度条件适宜,幼虫在孵化后第1个10d内,体重每天就会有成倍增长,这样快的生长速率说明,一旦蜂群由于中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群势严重削弱,蜂群内的所有巢脾即可在10~15d内被幼虫毁坏。
发育中的幼虫实际上取食蜂群里的所有蜂产品,特别嗜好黑色巢脾。如果大蜡螟幼虫缺少食料,蜜蜂幼虫也将受其危害。在温暖季节,许多幼虫常在蜂箱底板的花粉和蜡屑中生长,但在经加工的蜂蜡,如巢础或巢蜜上的新蜡上,幼虫无法完成生活史。
最后1d幼虫结茧前会停止取食,找适宜的场所吐丝作茧,通常老熟幼虫会钻入巢框或箱底裂缝处聚集结茧化蛹。少则几十,多则成百,茧呈圆柱形。
前蛹期的幼虫体显著缩小,体色加深,由浅*→浅褐色→褐色→深褐色。蛹多数在傍晚5时后羽化,30℃时蛹历期最短。越冬虫期通常为老熟幼虫或前蛹阶段。
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与温度的关系:大蜡螟的发生与外界温度有很大关系。卵和幼虫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30~35℃),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使大蜡螟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与食料的关系:纯蜡和新脾对大蜡螟幼虫发育不适宜,会造成幼虫发育中断,成虫个体变小,产卵量下降。中蜂群常更换老脾,对抑制大蜡螟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与群势的关系:由于蜂群饥饿、疾病、蜂王衰老、无王,以及农药中毒造成工蜂数量剧减,从而造成群势下降,使得蜂群无力保护暴露巢脾和驱逐侵袭的大蜡螟幼虫。不同蜂种繁殖率不同,群势相差较大,对大蜡螟的抵抗力也有差异。例如,中蜂群势小,无力保护巢脾免受危害.常通过不断撕咬巢脾和去除蜡螟幼虫来抵抗大蜡螟的危害。
天敌有苏云金芽抱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线虫、蜡螟绒茧蜂、麦蛾绒茧蜂、蜡螟大腿小蜂、红火蚁和大头蚁。
⑷防治方法
①预防方法
在蜂群内,由于用药防治大蜡螟存在困难并会污染蜂产品,所以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利用大蜡螟的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上防止其发生。
通过维持强群、不断地清理巢箱和利用新脾可以有效防止大蜡螟的大发生。此外,及时扑打成蛾,清除箱内的蛹、卵块和幼虫也是防治大蜡螟的一项重要措施。
②治疗方法
物理防治为防止药剂防治给蜂产品带来的污染,可将蜂具或蜂产品(如巢蜜)进行冷冻处理,在-6.7℃冷冻4.5h,-12.2℃下3h和-15℃下2h处理,可杀死各期大蜡螟。
此外,采取水泡脾、水浸脾、水浸蜂箱、框耳阻隔器等方法,也可减轻巢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药剂治疗主要针对贮存的巢脾,蜂群内的药剂防治则相当困难。用36mg/L氧化乙烯对巢脾熏蒸1.5h,可杀灭各期大蜡螟。用0.02mg/L二溴乙烯熏蒸巢脾24h,也可杀灭各期大蜡螟。此外,熏杀 来蜡螟常用的药物还有二硫化碳、冰醋酸、硫磺(二氧化硫)、溴甲烷.
生物防治大蜡螟的生物防治最有希望的天敌可能是苏云金芽孢抱杆菌的使用。据研究,这种杆菌及其毒素对处理过的蜂群无任何不利影响。用苏云金杆菌喷洒蜂群或浸渍巢础可以防治大蜡螟。
此外,用核多角体病毒处理巢脾,可以有效防治大蜡螟。据报道,使蛾产生放射诱变以抑制大蜡螟种群可能是未来防治大蜡螟一项重要手段。
⒉小蜡螟的防治
⑴形态特征
卵水白色,卵圆形,长0.39mm,宽0.28mm。卵外无保护物。卵块单层,常有数十粒至百余粒。
幼虫体长随龄期的大小而不同。初龄幼虫水白色,长1~1.3mm;老龄幼虫蜡*,体长13~18mm。前胸背板为棕褐色,除前胸气门和第8腹节气门较大并呈椭圆形外,其余腹部的气门边沿均为黑褐色。
蛹呈纺锤形,腹面褐色,背面深褐色,背中线隆起呈屋脊状,两侧布满角质状突起。腹部末端具有8~12个较大的角质化突起。雌蛹长8~12mm,宽2.3~3.1mm;雄蛹长7~10mm,宽2.2~2.8mm。
茧茧长11~20mm,宽3.2~4.8mm,长椭圆形。丝茧白色,常见其表面有粪粒。
蛾成虫,雌蛾体呈银灰色,除头部外,体躯具有深灰色鳞片。体长10~13mm,触角褐色,丝状,长近蛾体一半。头部披满浅褐色的长鳞片。复眼近球形,呈浅蓝色至深蓝色。下唇须粗短前伸。雄蛾体长8~11mm。体色比雌蛾略浅,触角也长过蛾体1/2。下唇须细小上曲。
⑵生活史及习性
小蜡螟在福建1年可发生4~5代,每代历时2~2.5个月。每年3月初越冬代幼虫开始羽化,11月底至12月初进入越冬休眠阶段。一般雌蛾蛹期7~9d,雄蛾蛹期略短1d左右。羽化后的雌蛾,一般经过2~3h即可交尾。交尾成功的雌蛾,往往都在当晚开始产卵。雌蛾一生可产卵3~5次,以第1次产卵量居多,通常为200~400粒,雌蛾一生产卵量在278~819粒。
雌蛾寿命4~11d,平均6d;雄蛾6~31d,平均14.8d,约等于雌蛾2倍。未交尾的雌蛾寿命有延长的现象。相对大蜡螟,小蜡螟个小体轻,体重只有大蜡螟的1/6~1/10。在有新鲜花粉的黑色巢脾上饲养的小蜡螟,成雄蛾只有11.3mg,雌蛾20.3mg。蜂群内的小蜡螟,其性比接近1∶1,有时雄性会略多于雌性。初产的卵为水白色;2~3d后转成淡*。小蜡螟卵期4d。孵化后幼虫即在蜂箱底板的蜡屑中生活,以后爬上巢脾为害粉脾和子脾。幼虫的发育历期受外界气温与食料质量的影响,气温高,可缩短幼虫历期;深色巢脾,幼虫期短,新巢脾和蜂蜡,发育迟滞,世代数减少。小蜡螟越冬,以老熟幼虫躲在保温物与箱底间或隔板间以及箱内各角落越冬,极少以前蛹或其他虫期越冬。
⑶防治方法
小蜡螟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清理巢箱,利用新脾等方法,并及时扑打成虫,清除越冬幼虫以及蛹和卵。其防治法与大蜡螟相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