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3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4
古代地图主要采用计里画方法绘制。
“计里画方”之法,是为使地图图形正确缩小尺寸而设计的按比例绘格网的方法。
1、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边长代表实地里数。
2、派人到处按照一定的标准采集各方面的数据。
3、收集完数据然后按方格之框定绘制地图内容。
扩展资料:
晋代的裴秀(公元223-271年)展出一套绘制地图的理论并据此绘制《禹贡地域图》,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制图六体”,即制图时要考虑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势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弯曲度)。
“制图六体”成为中国传统制图理论的重要依据,计里画方之法则是基本操作法,双双沿用1500余年,历代著名地图都少不了计里画方,裴秀之后,还有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
历朝所改良处主要在纬度及里程测量的精准度以及折算的比例。宋朝普遍使用“水平”(水准仪)、“望尺”(照板)、“干尺”(度干)等仪器来测量地势的高低,沈括又以“互同”取代“道里”,可能就是现代的等高线标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里画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5
只谈中国的。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测量学的理论发展,地图的绘制根本无从谈起。
理论基础:刘徽《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示例: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三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三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三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2.古代地图绘制的的集大成者---裴秀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注:“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制图六体”即出自本书的序言,可惜此书早已散佚。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
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内华夷图》。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海内华夷图》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又一著名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从而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海内华夷图》也早已散佚,这是宋代的《华夷图》拓片
此图以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编绘,约1117-1125年绘,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上石,石画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5
我们看过影视作品的应该就知道,在古代的时候,行军打仗中就已经有了精确的地图的存在。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讲地图给画出来的呢?古代的测量工具没有那么齐全和精确,怎样画出来的这种呢?首先,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精确的测量工具。其次,古代的数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地图的精确地完成。最后,大量的人的实地观察和测量,最终可以完成比较完整的一副地图。说了这么多,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的时候,能人巧匠的智慧是不能够被忽视的。由于地图在军事上和国土掌管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的君王们也会十分的重视地图的绘测。当时的时候可是没有现代的雷达这种高科技的,因此基本上都是人们去实地的测量,一步步的算出来的。在绘制地图中,最常用到的工具就是尺子了,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刻度比较精确的尺子。人们在实地考察的时候,就会将这种尺子带在身上,并且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那么,这些测量工具是有了,但是一个地方的高度和深度不容易测量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数学了。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强大的数学算术。其中勾股定理这种数学知识更是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数学算数更是广泛的用到了测量中,对于那些不容易测量出来的高度深度还有宽度,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数学工具迂回的算出来。.因此测绘地图的人应该就有着很好的数学计算能力。
最后,古代的地图的绘测是一件十分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事情。很多的人需要投入到地图的绘测中去,因此,在古代的时候,封建统治着会培养专门的人才去学习这种知识,为自己所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6
我国古代就有地图的绘制,以下是三国时期到元代的几个代表性演进史。由叙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测量绘制地图的方法。
我国在宋代也有航海图绘制的能力,当然,元代之后的科学更是发展迅速(比如说,混天地动仪,可测量天文)。而在同时期的外国科学发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说,荷兰人驾船绕行绘制的全图)。
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西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於该书之后。
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
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什麼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於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璠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裏」,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麼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裏,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裏画方
「计裏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裏数,相当於现代地形图上的方裏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
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元代朱思本,用计裏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当时,郭守敬曾经从河套东头的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沿黄河故道测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纵横数百里地区内地势起伏的变化。
这是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积地形测量。大面积测量必须解决各局部测量资料的统一归化问题。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
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一工作,对於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均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去。我国现就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在青岛设有水准原点,全国的高程均以此为基准。这一科学方法。仍将继续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