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应该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4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01:41

1、理清结构,明确自己需要优先获取哪块知识。
参加培训之前,一定要梳理一下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是看哪块的短板比较大,而工作当中应用又比较多,或者未来的职业发展上会有需要的。这种更适合是知识储备型,可以选择买相关的书籍先看,如果理解不了再选择参加培训。如果没有书籍的,那再选择参加相关培训,但是要给自己定个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要收获什么。
另外一方面就是梳理自己在当下工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哪方面在实操过程中会经常出问题的,可以去参加培训听听别人是如何解决或克服的,这样能比较对症下药,听完培训回来可能就直接会对实际工作产生帮助。
梳理结构的时候,尽量把范围缩小,不要太大。比如感觉自己在产品运营方面比较欠缺的,就要定位一下到底是用户运营,还是渠道运营、SEM、ASO、新媒体运营、商家运营、品类运营等等,有个相对明确的范围之后,对选择培训课程会有很大的帮助。
2、选择课程:没有绝对合适,只有相对合适
市面上可能同样的课程会比较多,而且都打着学完之后就能胜任产品经理的旗号,让你无从判断。不过由于产品经理岗位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是标准化的,导致相关的培训课程也做不到标准化,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自己。
一是课程大纲。这个部分你可以根据对方公布的目录标题去判断大致的内容,基本上*不离十。虽然现在有些标题为了博人眼球,让人看不出其中内容,但大部分都是可以的。
二是主讲老师的背景。一般都会公布主讲老师的经历和擅长的方面,特别是经历过的产品行业方向,基本会对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对应行业的产品可能会更适合去听。当然不排除很多做产品的方式方法是相通的。
星河系教育全程实战授课,多公司真实项目,能在学习中无形的提高自身产品技能。
3、跟上思路,最有效的方式是边听边思考
PPT的内容设置或者是老师的讲课内容必然是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的,要能跟上讲课的思路,然后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特别是讲课过程中的提问,一定要自己去想过,而不是等着公布答案。
一般来说,内容都是从易到难,从定义到说明,从理论到实践的,跟着思路走的话,就能循序渐进的按照内容结构接收,这样实际的转化效果要远远好于课后自己去消化。而且当场的思考有助于发现问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答疑的时候提出来,当场解决掉疑虑的地方,这样反而能加深记忆。
4、批判性吸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消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而且经验积累都和自己的产品经历有比较大的关系。很多做产品的方法可能会只适用于某一类产品,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业务场景,照单全收是不可取的。要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和产品属性,批判性的吸收别人的经验和方法。
比如拼团这样的功能,很多产品都会去用,但其实不部分产品都不适合适用拼团的功能。这个功能对场景、用户、品类、客单价、消费频次等等有比较高的要求,只有特定的业务场景下才适合做拼团。
再比如很多运营案例,都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抓热点、借势等,离了当初那个热点,可能这套方法就完全失效了。类似这种对业务、环境依赖性比较强的知识,更加需要批判性吸收。
5、课后总结,自己的优缺点以及掌握情况
参加完培训之后,除了消化吸收外,还可以总结一下自己为什么需要这次培训。是因为自己的经验局限性所致,还是因为自身的学习不够努力,亦或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到这些方面。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在今后的自我提高当中规避掉自身原因造成的问题。
每个人都不是天生就有才华和知识的,也不是人家运气好能进入到大公司去历练。星河系教育有很多BAT公司真实项目,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哪些方面不够努力。别人周末都在参加各种沙龙活动去不断的学习,而你在家里打游戏看电影;别人在虚心的请教别人或者自己看书学习,而你在床上浪费时间。这样长久下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大。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身能更快速的成长,只不过这种成长需要一点点方法,不能copy别人的来,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做事方*,这样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01:42

保有最基础的素质,像是压力承受度、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像是有一款针对产研团队的在线协作平台蓝湖,就还不错。可以提高团队效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01:42

从产品经理成长的路径来说,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分如下几个部分。
1、工具篇
做个产品经理得会画原型吧,应该要懂得怎么把想法与需求转化成技术、开发懂的语言。
那么产品常用的工具得熟练,包括:Axure RP、Visio、Xmind、PPT、Word、蓝湖、jira,这些都是必须要熟练的。
2、沟通篇
一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和运营、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市场等多个部门多位同学沟通,怎么推动项目按时间节点完成呢?
这就需要沟通的艺术,产品经理需要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内部外部的,包括用户。
比如产品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户研究,用户访谈调研,怎么提问,怎么让用户把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问题表达出来,这些都是需要沟通艺术的。
3、进阶篇
这部分是最难的
理解人群的需求,针对性制定合理产品策略。
理解行业的情况,理解公司在产业中所处的位置和竞争形态,团队就这么多人,功能要那么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了之后可能带来的反应是什么。
同理心,数据分析的能力都是必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01:43

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可以从不同的阶段角度出发,钻研对应的工作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01:44

产品经理应该定时以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的历史的工作和所做的产品规划进行复盘。下面这篇文章是对我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一个复盘和思考。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篇很理论的文章。理论文章相信大家看了很多,不过我也相信很多人看了就过了,并没有消化和运用。我认为,我们确实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读懂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去,形成自己的做产品的方*。产品经理提升个人能力,关键是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方*。这个方*是什么且应该包含哪些点,我还没思考得很透彻,目前还比较零散和模糊,暂时按下不表,后面有想法会跟大家分享。

产品经理的能力,分两种,一种是基本技能,比如数据分析能力,技术能力,交互设计能力,原型设计能力;另一种是综合素质能力,这种能力说起来会比较虚,包括责任心、认知能力,产品感觉,商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在我的产品观念里,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同样重要,所以我时不时还会写写代码、写写SQL查下数据和分析数据,而不仅仅是在思考的层面上活动,我们需要保持对技术和细节的理解能力,践踏实地仰望星空。下面我会就基本的素质能力说下我的理解,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一.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能力。先见之明、直觉也是从逻辑思考中产生的。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所以就缺少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什么叫逻辑思维能力?关于逻辑思维也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认为逻辑思维能力下又分两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二是怀疑态度原则。
目的性原则可以理解为根据目标推导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一个公式或者步骤,然后对各个因子进行拆解,由大到小逐步的优化的一个过程。这个也可以理解为读懂目标,然后进行目标拆解的思路。这样的一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形成你自己分析产品的方*。比如说,我们负责一个产品的商业变现,需要提升一个应用的广告收入,需要怎样的一个分析思路?这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广告收入是怎样的一个公式得到的,广告收入 = PV * CTR * price(点击),这时候,我们知道,要想提升收入,可以去提示广告的展示量,引入更多的广告场景提升PV,或者优化广告样式和文案即提升广告点击率,又或者对接更优质的广告主以提升广告点击的单价。如果是面向用户型产品,假如我们需要提升产品的活跃DAU,需要怎样的一种思路?这个问题就相对复杂些,但并不是无迹可寻。这时候,我们可以这么来分析,产品的用户分为新用户,留存用户(活跃和不活跃),流失用户。这时候,我们提升产品活跃DAU的方法可以围绕着这四大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新用户,通过分析新用户来源的各个流程的转化率逐个提升,通过ASO(或SEO)提升产品的搜索排名;针对留存用户,则分析用户反馈和用户的行为日志,找出产品核心的价值和用户痛点(这个很难,但非常重要)提升产品价值,或者策划一些运营功能活动,提升非活跃的留存用户,让他们从安装的用户变成真正的活跃用户;针对走失的用户,则分析为什么走失,如何设置挽留方案,使得这批用户回流。那么经过这样的一层层分析,你对产品的目的的分析就相对全面了。这样,针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就比较具有逻辑了。
二是怀疑原则,怀疑态度是产品经理必须保持的一种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怀疑的精神甚至是创新的必备精神。这种怀疑的态度,指示我们碰到问题时,先要调研一下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举个大家经常听到例子来说,用户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我们不应该马上就去找马,而是要调研用户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果用户实际只是想走得更快,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更短,那么方法就很多了,马只是用户个人所能想到的一个方式而已,结果大家也猜到了,最终福特根据用户的需求造就了汽车。
另外一个真实在工作中发生的例子,很多产品经理都说自己有很强数据分析能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能用心去理解每个关键环节数据,对每个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的产品经理是比较少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有漏斗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方法是这样,但是每个数据是否都合理,则需要你联想上下文、用户的场景进行思考解释,这样才能提升逻辑思考能力。

二.保持对市场的变化的敏感
为什么要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敏感?因为互联网的市场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中国PC互联网从诞生到发展顶峰,大概用了十多年,到2012年附近PC流量发展到达顶峰。而移动互联网从07年萌芽,11年~12年期间开始快速发展,经过5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超过70%(微信MAU 9.8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联网状态无处不在,移动互联网使得产品的使用场景变化很大,智能手机使原来线下很多需求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变得效率更高,比如说出行,比如说支付。这就是使用场景变化所带来的需求的变化。一项互联网新技术的变革,若想比较快速的抓住风口,我个人的方*是“效率原则”和“组合创新”,即我们不去挖掘新的需求,而是将当前旧场景的强需求转移到新场景,比如说,打车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滴滴打车并没有发现这个新的需求,而只是将原来招手打车和电话打车出行的需求跟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提升了效率,改变了整个出行的方式;又比如说,支付的需求其实也是一直存在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将原来大家用信用卡和银行卡支付的方式与手机结合起来,并没有挖掘新的需求,只是改变了使用的方式,提升了效率(零钱不用找了,不用带各种卡了,手机在手,支付无忧)。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进而了解这种变化所引起的使用场景的变化,观察并思考有哪些需求结合新场景可以更高效,有哪些需求并还没有互联网化,而在新技术新市场的推动下会有互联网化的可能。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那么Ai发展,各种语音智能、深度学习,是不是也有更多强需求未被互联网化的产品将要由于效率的提升而互联网化或者转移呢?比如说电话客服、比如说驾驶等等。我认为,随着语音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增强,搜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想象,若各位身边都有类似钢铁侠“埃德温·贾维斯(Edwin Jarvis)”的贴心小管家,你的搜索场景和使用方式还会是和现在一样吗?

三.留意用户群体的变化(观念、使用场景、消费意识)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超过20年,互联网普及也有十多年历史,95后、00后出生之前互联网就已存在,85后、90后在进入小学之后开始接触互联网。年轻化用户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去做一切可能的事情:娱乐、消费、社交甚至学习。因此年轻用户的互联网习惯跟80后那批用户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他们追求个性化,崇尚创新,付费意识更强。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话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年轻的用户,看看他们玩什么,看什么电视剧、电影,说什么样的流行语,等等。只有了解你的用户群体你才能设计出一款用户体验好的产品。

四.提升认知能力;
1) 及时的归纳与总结,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进行复盘:
产品的每个迭代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产品经理对上线后的功能要及时归纳,产品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目的是提升某个核心功能的使用率,数据上有没有体现?用户的反馈情况如何?如果是提升某个流程的转化率,则需要对上线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产品需求讨论和开发的过程有没有遇到了一些阻力,是通过怎样的优化方案或者协调方案进行处理解决的。这些都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的。
另外,产品经理在不同的时间段,比如说半年或者一年,都需要对自己之前所做的产品规划进行一个复盘,复盘的意义在于,假如让你重新再做一遍这个产品,你会怎么做?哪些功能优先级并不高,哪些功能的优先级应该要更高,有哪些当时的决策是不对的,另外,某些产品经理如果已经是产品负责人则需要定时复盘自己对产品创新以及产品方向的定义,当时你的产品方向是什么,如果让你再决定一次,你应该怎样做。很多情况下,你都会发现,你现在的想法跟之前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了,有些同学甚至完全推翻自己的想法。这一点都不奇怪,说明你在思考,说明你在进步。

2)保持足够的信息输入
互联网变化很快,这表示,若不能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但同时也表示新人的机会有很多。跟进变化步伐,关键在于信息的输入。如何保持足够的信息输入?我在看傅盛的《认知三部曲》里面有几个概括,觉得非常的好,所以直接就拿过来用了。“第一,深入分析对手。花时间加大信息搜集,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二,定期遍访行业。了解对手,否则会失去行业认知。第三,不断招聘行业里的人。他们不仅是来工作的,也会带来行业里的认知。”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我加一条建议就是“多读书”。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包括书籍和课程,新的书籍建议大家去京东或者豆瓣去看看相关类别的榜单,而课程,在“得到” 和 “混沌大学”里有很多专业的前沿的大佬的课程,这些都是学习的好材料。

3)不断的巩固扎实的基础技能,光有武功心法是不行的。
认知能力,很多情况下都仅仅是”武功心法”,光有武功心法是无法成为真正的高手的。武功心法可以让你的武功从二流高手变成一流高手或者顶尖高手。但是,你必须要拥有你的基本技术技能。比如说,你说你数据分析能力很强,但是连基本的SQL查询语句都不会;你说你对技术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是连基本的编程知识,内存知识你都不了解;你说你对页面设计很专业,但是连基本的排版和设计原则都不了解,面对所有需要基础技能的能力都夸夸奇谈,那么就会出现无论是问题的讨论还是实际的操作,不仅无法服众,而且会给人一种满嘴跑火车的感觉。鉴于此,我一向认为,文韬武略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所应追求的,切忌纸上谈兵。

4)拥有一个好的“导师”或者好的老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韩愈《马说》的经典句子。在职场中,一个好老板确实相当的重要。对于一个大的团队或者事业部来说,重要性甚至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情况。一个好的导师或者老板,除了能给你职场带来更多、更有力的支持,还有他能以更高的高度、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你的工作,及时反馈你的优势和不足。这个非常重要。及时反馈这一点无论是设计产品还是个人能力提升来说都非常重要,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大学学的是力学,力学是物理和数学相关的学科,很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坦白说,我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这学科我很不喜欢,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的反馈,你没法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结构力学里面很多都是经验公式,这种情况导致的就是,没有在真实的物体结构或者建筑结构设计过的经验,你是没法完成结构的设计的,你所学的很多东西有时候都不如一个经验!直到我学了计算机和音乐,你输入是否正确都能及时的反馈,正确的和错误的都总有信息反馈。这样你的方向是很明确的。那么回到工作上,若有一个好的导师在思路和方向上能够给予你及时的反馈,你能力的提升就会很快。回想这几年,我还是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老板。

4. 用户的增量意识(或流量红利意识)
互联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流量的红利,从大的趋势来说,2000年~2005年左右的PC流量红利,2011~2016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都是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时期,在流量红利时期,只要你产品做得不太差,基本都可以快速的获取到用户,因为这是一个一种没有恶性竞争,充满利润和*的新兴市场,我们应该尽快的做大一到两个产品,形成自己的壁垒,并且为未来的从蓝海到红海多准备。从小的趋势来说,每个大的平台刚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小的流量红利,比如说刚开始做的淘宝的那一批商家都赚了不少,App Store 、Google play 刚刚起来的时候,应用还没有多少,这时候搞个手电筒或者一些简单的工具类应用就能获取大批的用户。这其实也是局部的流量红利。但局部的流量红利有时候很难把握,需要更多的思考,但最终落实到一个词“尝试”。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必须对这个市场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对大趋势和局部的流量红利有一定的敏感。在流量红利时期,要尽可能的发展产品和用户,同时需要思考当流量红利结束后应该要怎么转型。流量红利的积累或许就是在非红利期的粮草,不要等到走投无路时才考虑下一步,产品经理也要走到居安思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