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7:05
这是一些古人过中秋的资料,和一些现代人的采访,
古人~~~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4.南北中秋习俗有何差别?
记者:南北各地的中秋习俗有怎样的差别?
李惠芳:江浙一带的中秋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最有名的是望月观潮,八月十五月亮出来是钱塘江大潮最壮观的时刻,从前江浙妇女要身着盛装走月亮,因为月亮是女性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湖北、四川一带的习俗是偷瓜送子,对于结婚后不育的妇女,她们的亲戚会在中秋之夜跑到别人家瓜田架下偷摘南瓜或冬瓜(南谐音男,瓜中籽谐音子,冬瓜象征壮实的小孩),这些人在瓜上画出小孩的眉眼、披上衣服,偷偷放进不育妇女的被窝,第二天,不育人家发现之后就会非常高兴,被偷的人家因为做了善事也会很高兴。
叶春生:广东人过中秋的习俗最为多样。单说广州月饼,说得出名字都就有70多种、皮薄馅厚,北京的月饼皮比较厚,江浙吃酥皮月饼,冰皮月饼是从越南传过来的。过中秋节广东人的食谱特别讲究,吃芋头是“夷人头”的谐音,广东人还要吃炒田螺,田螺里面有很多籽,象征多子多福。小孩会拿着柚子皮做的灯唱着儿歌到处游。前还有一个风俗是“竖中秋”,把一个高高的竿子插在房顶,房顶上放些农作物,还有烧塔庆等庆祝丰收的习俗。“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吹箫管,有人地下皱眉头。”
另外,也非常重视中秋,过了八月十五之后,人还觉得不过瘾,会在八月十六接着过,名曰“追月”。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中有记载:“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日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这个风俗独独在保存下来。
5.现代人应如何过中秋?
记者:现代人应当如何过中秋?
高丙中:中秋节这天主要是和家人沟通感情,节日到了自然在一起,城市阴霾太重,可能不利于赏月,也赏不到桂花,也许在乡村的环境里更能体会古韵。同时读读书,让孩子背背与中秋有关的诗词,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叶春生:现在中秋节,一个多月之前“月饼大战”就开始了,古代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可见全社会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升温了,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我觉得一些旧的习俗应该与时俱进,比如祭月这些形式没有了也可以,只要节日的内涵得以保留,形式可以更丰富些,现代人过中秋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天旅游登山,这在以前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李惠芳:赏月、拜月、吃月饼,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现在礼数淡化了,但是秋高气爽,家人团聚,一起出游也是一种现代方式的延伸。现在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中秋节也就变得讲究了,这能让国人找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8:23
以前中秋赋诗赏月,
现在月饼就着老酒划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9:57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位80后大叔的回忆
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中秋节的前一年里父亲会在我的房子里,将在楼下建一个2或3米长的烤箱,旁边挂上一个“月饼加工”的小旗子。邻居朋友们都带着白色面条、芝麻油、糖和其他材料,排队来"打月饼",因为那时每个家庭都使用自己的材料来加工月饼,因此每个家庭的口味会不同。
后来当时市场上有各种月饼。粤语风格最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材料。还有水果月饼、莲蓉月饼、蛋黄月饼。后来月饼的味道越来越浓还有冰淇淋,但也许它长大了,也许条件得到了改善月亮蛋糕在那之后,就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一位90后美女的回忆
中秋节的夜晚晚饭后,家家户户都带着孩子去小广场。每个孩子都带上了自己的月饼、熏香和纸板火柴。那时爷爷奶奶总是帮我们拿月饼和香料,奶奶小心的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带着我慢慢地走到广场上。在等待月亮慢慢上升的过程中,一些伙伴把月饼送给家人保管,然后组织起来一起玩捉迷藏。广场上没有灯光,只有广场一侧使用者家中的微弱灯光。但似乎我们的眼睛像冉冉升起的月亮一样明亮和洁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1:49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明朝人中秋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
清朝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古代中秋》吃月饼、燃灯、观潮、玩兔儿爷、熬夜、偷葱偷菜、吃鸭子、吃田螺、吃芋头,和桂花酒
现在的中秋接就是,虽然没有古代那些节目那么多,那么浪漫,那么多习俗,但是部分地区还是有的
现在中秋就吃月饼,团圆饭,芋头啊田螺啊,都是吃的,还有拜月赏月,都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