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2 21:32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巧对贺寿联:

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赵明诚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李清照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而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请他们再赐书一副。赵明诚纵笔写下五个大字:三多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7:06

又是一个黄昏,女词人李清照站在窗前,遥望着溪流,不知那溪边的亭子中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她渐渐回忆起如溪水般流过的往事……
  “呵呵呵呵……,你这话说得不错……”远处不时传来欢快地笑声,是谁呢?原来是女词人李清照正与她的好朋友们吟诗作对,好不热闹.“来,你输了,罚酒三杯.”“哈,你也输了,罚酒.”渐渐地,几位文人已略带醉意,夕阳也开始醉了,满脸红扑扑的.光芒边得柔和了,也不刺眼了,它照在溪水上,溪水如琥珀般流淌;它照在几位文人身上,显得更有精神了.但终究没有不散的筵席,各位终是要分开的.天色已晚,李清照告别了诸位朋友.
  但李清照早已大醉,到船上都晃晃悠悠的.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地上了船,却连路都分不清了,眼前是天旋地转,转得让人连方向也分不清了.朋友们把桨放入李清照手中,之后看着她晃着桨,曲折前进.
  周围的荷花挨挨挤挤的,互相簇拥着.黄昏的阳光温柔地照耀在上面,金粉碧相合,美艳不可挡.此时,李清照猛地一惊,酒似乎也全醒了.自己怎么会在荷花塘之中?原来李清照酒大醉,一不小心看错了路,便进入了荷花塘.李清照终于完全醒了,她握紧船桨,尽力加快速度划着,争取早些出去.谁知,栖息在滩涂之上的一群白鹭被她给吓着了,纷纷展翅飞了起来,不停地叫着.这时,金、粉、碧、白四色在此相融合,世间是多么美丽啊!
  天色不早了,站在窗前的李清照关上窗户,准备休息了.
   柳絮泉中,水平如镜,凝视这一池碧水,我不禁回忆起那一件童年趣事……那天,正值盛夏傍晚,残阳如血,映出满院红光,我和姐姐、弟弟一起相约荡舟柳絮泉中.来到泉边,我们不禁惊叹:好一幅醉人之山水画!夕阳为波光粼粼的池水镀上一道金边,美得让人心醉.碧澄澄的水边,怪石遍布,千姿百态,令人叹赏不绝.怪石勾起我无限的联想,姐姐、弟弟也情不自禁地为它们取起了名字:怪女石、金钟石、小骆驼……我们正玩得不亦乐乎,我猛然发现,时光随着流水一起流逝,一道残阳渐渐下沉,天色已晚.我们方才足兴.正欲荡舟回去,谁知夜幕降临,我竟然看不清回归的路了!心慌意乱之余,我用力划动双桨,竟将小舟驶进了莲花丛中.抬眼花拦,回头叶满,虽是闭月羞花之美景,但我们已无心再来欣赏它了.不知不觉中,我竟越划越深,不小心闯入荷花丛的深处了.我心里越发慌了,正欲再划,突然间,一群水鸟扑棱棱地飞起,想必是受惊了.它们殊不知是“人亦惊鸟鸟惊人”啊!我们也被吓了一跳.看见它们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们顿时转惊为喜,一楞之间都咯咯地笑了起来……大家一起冷静下来,仔仔细细地寻找,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我兴高采烈地划着小舟,和姐姐弟弟一路上欢声笑语,回到家中.回来之后,我意犹未禁,当时的场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小词《如梦令》,记下这件童年趣事.我把自己从思绪中拉回,夕阳依旧,池水依然.唉,这不知是第几次回忆起这件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7:06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佑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开禧元年(1205)刻书。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7:07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ur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一人,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l]、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44700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7:08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二十万钱。”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痛悼明诚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

“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

“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

“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

“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

惨凉的晚年

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南宋朝廷采取逃跑和退让*,不敢和金国抗争,李清照对此十分痛心。她写的一首《夏日绝句》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里借歌颂古代英雄项羽打了败仗也不肯过江的精神,讽刺了贪生怕死的*。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

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

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7:08

刘小川出版了一本《品中国文人》,其中对李清照的人生及作品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与评析。不过此书里作者个人是主观愿望有点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