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13
上游原材料大涨,中游想涨价却有心无力,价格传导不下去,CPI和PPI反而通缩。都说车企难,其实上游供应链更难。
?
文/《汽车人》张恒
12月22日,铁矿石期货罕见暴跌,午后恐慌情绪蔓延,沪胶和动力煤先后跌停,立刻又传递到了股市,有色和煤炭板块顺带着周期股相继跳水。
近日来,随着铁矿石和黑色系商品屡创新高,引来监管层出手干预。12月21日晚,大商所对铁矿石期货各月份合约全面实施交易限额,不得超过2000手,市场监管再次升级。
10月底以来,各类原材料成本“涨”声一片。与此同时,11月的CPI和PPI延续了10月的“双通缩”,上涨的价格去哪儿了?
四季度以来,黑色系为首的商品涨价,新能源汽车原材料涨价,芯片产业因产能不足和物料缺货涨价,铜、铝、塑料、钢材、玻璃等主要原材料“涨”声一片。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限电”,可能也会导致工业品涨价。因为2010年时的限电,使得当时水泥在4个月内涨幅40%,柴油的零售价从7300元每吨涨至8300元每吨。
这次还叠加了美元指数跌破90大关,美元跌则大宗商品涨,这种逆相关性一直都存在。美元跌破位意味着化工、有色、黑色系品种面临着进一步上涨压力。
铁矿石的主力合约从今年4月以来到如今价格已经翻倍,尤其是11月到12月21日这波涨幅超过50%。动力煤从10月底至今,累计涨幅也达到了50%,创出历史新高。由于短期价格涨速过快,监管层不得不进行干预,除了大幅提高期货的保证金以外,还给动力煤划定了限价红线,12月21日开始对铁矿石实施交易限额。如此,暂时按下了涨势。
高盛的说法是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达到65美元一桶,这将是结构性牛市的开端,不仅仅是针对石油而言,而是整个大宗商品市场。
新能源汽车的上游原材料涨势仍在持续,有机构认为至少会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进入12月,工业级、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继续上涨,部分厂家也小幅上调了氢氧化锂的报价。低价电解液从本月起全面退出市场,市价则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据统计,当下50类重要的工业品当中,价格上涨的有43种,已接近2016年-2017年的峰值。之所以“涨”声一片,《汽车人》认为:一是美元下跌;二是油价上涨;三是中国需求处于近年来的高位;四是春节前企业有补库存需求;五是今年冬天较冷,能源需求激增;六是过剩的资本涌入到了上游供应环节。这么多因素相互叠加,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汽车人》曾在天齐锂业资不抵债的时候分析认为,当前锂矿产品价格高涨,该行业正处于史上难得的红利期,虽然这家公司负债累累,但应该有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解困。果不其然,公司公告称,有国外战略投资者拟出资14亿美元助其解困,公司仍具控股权。
奇怪的是,虽然上游都在涨价,但现实却是通缩。《汽车人》解读10月的CPI和PPI是“双通缩”,而11月份CPI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1.5%,继续“双通缩”,说明上游的价格上涨并没有传导到下游。
每年12月都是汽车行业年底冲量的最后一个月,企业为了达成目标,当然不会逆市涨价。由于整车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较强,所以上游涨价的成本实际上多由供应商承担了。
其实价格传导不下去也不难理解,本质还是终端的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机构所传的中国需求,只不过是他们炒作商品的理由。中国需求并不旺盛,但确实也不差。有机构认为上游的涨价可能会在2021年上半年结束,毕竟如果一直传导不下去,涨价的理由就不复存在了。
除了上涨,汽车产业链也有成本下降的案例。上市公司明新旭腾是汽车内饰皮革的龙头企业,作为一汽-大众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核心竞争力是生产的皮质座椅和内饰基本没有什么气味。该公司的牛皮来源主要依靠进口。中高档汽车一辆车就需要一整张牛皮,部分SUV甚至需要两张牛皮。国外爆发疫情后,牛肉的供应量没有减少,但牛皮却没人来收购了,这就给了明新旭腾低价批量收购牛皮的契机,这部分成本也是很可观的。
在中国的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汽车行业的销量在逐渐回暖,但由于原材料价格随之上涨,产业链的利润也被上涨的成本吞噬掉了一部分。据中汽协统计,2020年1-10月份,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4%,增加额为1079.3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的相当一部分由供应链承担了。当然也有少数议价能力较强的供应商会提价,尤其新能源汽车上游的企业议价能力更强,但由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对汽车终端售价目前还影响甚微。
上游原材料大涨,中游想涨价却有心无力,价格传导不下去,CPI和PPI反而通缩。都说车企难,其实上游供应链更难。(文/《汽车人》张恒)【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