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07
1.祭灶、吃灶糖
2.扫尘
3.做豆腐、赶乱岁、接玉皇
4.割年肉
5.宰鸡
6.贴窗花
7.祭祖
8.贴门神、守岁、给压岁钱(小辈就是领压岁钱了)
9.开门炮仗、拜年
10.祭财神
三十下午门联要贴好,晚上一家人要一起吃饭,叫年饭。吃饭前放鞭炮,晚上点亮红灯笼。
年初一早上开门时放鞭炮,早上吃面条。然后最重要的,给压岁钱。呵呵
吃完饭串门拜年
年初四送年(一般来说初四不算在年内了,合肥人一般都说3天年,就是1,2,3号)整个新年会持续到初15,就是元宵节,吃元宵不可少。
总之过年就是吃喝玩乐,就是图个开心,一家人难得聚一起,走亲访友。没有过去那些个规矩了,现在人一般也不讲究那些。不过可惜的是过年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淡了。
合肥中秋食俗:吃藕
中秋节,合肥人除吃月饼外,还要吃包河无丝(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仁宗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包公拒绝.但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把一段护城河封给他.包公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遂对藕荷作了规定;河藕能吃不能卖,包拯铁而藕无丝(私).说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包拯后人恪守这一遗训,并在中秋这天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无私".包河里的藕,只送给乡邻,从不卖钱.这一美德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2:0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丧 葬
旧时合肥称父母去世曰“老了”,全家必须举哀、戴“孝”,叫做“白喜事”。80岁以上去世则叫“红白喜事”,门楣上持红白布,丧仪虽依样进行,但吹打乐队可奏喜庆之曲。
二、抓 周
抓周,是合肥流传至今的民间风俗。在幼孩周岁生日那天,父母和外家舅姨聚宴祝贺,并在幼孩面前摆上笔砚、算盘、方片糕、量布尺和糖果等,逗引孩子抓取,名曰“抓周”。若孩子先抓方片糕,便认为孩子今后能步步高升;若先抓量布尺,则认为孩子将业是个商人;如先抓糖果,便认为孩子是个“好吃精”,没出息;最好是先抓笔或砚,这样孩子长大必定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
三、春 节
通称过年,是过去合肥城乡同庆的隆重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起,至年初五止,都是浓厚的过年气氛。很多人家还拖到元宵节后,才算把年过完。
四、送 灶
是送灶君老爷上天奏事的仪式。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家主在厨房灶君位前,焚香燃烛,供上饴糖饼子一对,切成寸许长的稻草秸子和黄豆一碟。那饴糖是甜灶老爷的嘴,让他上天后不讲坏话;稻草和黄豆则是灶马的食料。家主在向灶君礼拜过后,便端起盛稻草和黄豆的碟子,一边向上洒,一边念叨:“灶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些,银钱多带回”,送至天井,任务完成。 不过,最讲究的还是除夕和初一。在除夕这天下午,大家小户都要贴门对,挂上有堂名的门灯,并由家主向“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焚香、磕头。然后,放炮竹、吃年饭。
五、年 饭
又叫团圆饭,全家老小都要到齐。因此,合肥过去流传民谣:“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年饭菜上十大碗,其中必须有安乐菜(干马齿苋)、豆腐果烧肉、圆子和鱼(鱼到初五后才吃),名之曰:“十全宝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取个好彩头。 年饭吃过,晚辈要向长辈辞岁,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并用草纸擦孩子的嘴,防止他们在新年期间讲破嘴话。然后,家主给各路神灵敬香,进行封口,即在大门内交叉贴上“封门大吉,开门大发”的红纸封条。接着,举家围坐或打牌,或掷骰子,“守岁”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