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什么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7:17

1、道家学说。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今安徽涡阳县人)、庄子(今安徽蒙城县人)创立了道家学说,老、于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其主要哲学思想是: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

2、天文历法。刘安系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西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阴阳二气"为理论解释四季变化,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至今仍指导我国农业耕作。刘安在寿县八公山练丹求变,研制出中华美食-豆腐,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3、理学学说。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为江西省婺源)。南宋时期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为定论阐发理学,完善了"二程"理学,并对孔子儒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4、美术概况: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安徽饮食文化:安徽饮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庐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安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州菜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

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沿江菜盛行于芜湖、安庆及巢湖地区,它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主要由蚌埠、宿州、阜阳、淮北等地地方风味构成,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味重色浓,并习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7:17

  安徽被成为中国戏曲之乡,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花鼓灯等。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折叠文学

  安徽古代代表文学是徽文化、新安理学、道教文化、理学、桐城派、建安文学,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建安时期出现的一大批文学家,大部分都是安徽人。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县篁墩,故誉为“程朱阙里”。

  折叠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

  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7:18

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    

皖江文化,是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

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孕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    

扩展资料

安徽民间有鞭打芦花的传说、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 、 老子故事的传说、桐城歌、徽州楹联匾额、徽州民谣、涂山大禹传说等。

音乐有砀山唢呐、五河民歌、 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凤阳民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等。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徽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