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4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3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个*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稳定人心,集聚力量与匈奴决战。但他没想到,儒家文化之后真的被利用作为中国社会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文化。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一、刘邦和项羽等,是以反对”秦法**”为由发动的,汉朝建立后,在官文化里,秦法依然是”罪大恶极”的,当然汉武帝也必须反对“秦法”,不可能公开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这涉及刘邦和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
二、秦朝的快速灭亡,在刘邦等人的思想里 ,当然也一定程度认为是秦法的错。所以,刘邦一统后,毫不犹豫就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而儒家思想正是要恢复周礼的。重提尊儒是顺理成章。
三、刘彻从继位开始,就想要用兵对付周边形势了。经过一段的尝试,刘彻已经发现战争需要大量调集民力,这需要做好地方的工作,利用还存在的分封制可以把矛盾推给诸侯和地方*,同时也让地方有*的弹性去化解矛盾。
这是刘彻决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为什么说汉武帝决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只是个幌子?其真正实行的是法家之道呢?
一、从刘邦的“约法三章”开始,其实汉朝的法律也是很多的,而且是严格执行的,尤其在惩罚偷盗,抢劫等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上,在调集民力、奖励生产和奖励军功上,汉朝和秦法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汉朝军队的奖惩制度是最严格、最复杂的,甚至超过了秦军。
二、汉朝刘邦实行分封制度的时候,就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就已经说明刘邦也对周朝的分封制心存芥蒂。而且刘邦的*财政税负普遍征收、封王的同时又设置郡县、各地均驻扎汉朝军队等措施,其实都一定程度保留了了秦朝的制度,而不是周朝的分封制。后来汉景帝又经多次削藩,汉朝的*集权才逐步确立和巩固下来。刘彻能够发现,景帝传给自己的,是一个名誉上的“周朝”、事实上的“秦国”。再打出独尊儒术的旗号,可以避免儒家再次利用自己大作为时,又趁机制造*作乱,把自己搞成第二个秦二世。刘彻不可能看不到唯有法治才是大国之路,看不到秦国崛起并一统中原的法治精神的威力。刘彻从文景之治和削藩,当然知道儒家弹性文化、表里不一的危害,而不会真的授权给满嘴仁义道德的诸侯们去管理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强取豪夺了。
三、儒家思想是讲究仁义和礼让的,汉武帝刘彻上台开始,就准备一雪汉朝长期受匈奴压迫、和亲*的耻辱,他就根本没想过用”仁义和礼让”解决内外矛盾。事实上是:刘彻刚登基,就发动了征服东南的战争,为北击匈奴解决后顾之忧。刘彻任用的张汤,主父堰,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是儒家思想的人。刘彻在整顿朝纲时,已经开始训练军队了。通过法家的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奖惩面前人人平等,才聚集起巨大的国力南征北战。征服东南、占据河套地区,又占据河西走廊、漠北一战灭匈奴、又占据并驻军,打通丝绸之路……。刘彻为中华民族立下的功勋是巨大的。而这一切,都不是在儒家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取得的。
汉武帝最后因深感自己连年战争,尤其漠北之战耗尽中华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深感愧疚,发《罪己诏》向天下*,决定息兵罢战,休养生息。但此时一眼望去,汉朝已无威胁了。汉朝己成为当时东亚大地上的唯一强大帝国,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大帝国。这个时候,也许,儒家思想才开始抬头了。但是,汉武帝也不久,就离开人世了。
从汉武帝的行为看,他根本不喜欢儒家思想。他的治国方略,与商鞅,赢政如出一辙,只是的确多了点对百姓的”仁爱”,但是北击匈奴,彻底解除匈奴对北方的袭扰,谁能说不是对百姓一种”仁爱”?汉武帝也可以选择和亲*,挑选皇家公主嫁给匈奴,每年向匈奴孝敬大量物资即可。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为发展经济减少了欺诈,包括杜绝了官家收粮食的欺诈行为,难道不是“仁爱”?!所以,仁爱的标准是很弹性的,汉武帝很清楚。秦始皇为抵御匈奴才修了长城,而且是维修不是新建,却就搞得厌声四起。关键是秦国实施法制使得儒家文*量失业,趁机作乱。而刘彻做得彻底剿灭匈奴的壮举,与嬴政修长城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差别就是:刘彻吸取了嬴政的前车之鉴,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招牌,封住了儒家文人之口,北击匈奴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
刘彻如果再活20年,也许就”独尊法家、兼顾墨家,废除儒家”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39
其实还是想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王朝,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统一更有利于王朝的管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39
汉武帝在位时,有两个人是他思想上的玩伴,一个是东方朔,一个是董仲舒。前者为武帝调剂平时的生活,依靠一张绝世辩嘴常弄得武帝哭笑不得。后者则是凭借一套强有力的儒家大一统理论,满足了汉武帝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武帝掀起了一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风潮,也由此奠定了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的基础。
“独尊儒术”在汉以前是行不通的,因为周分天下,礼学崩溃,百家学说兴起,阴阳、儒、墨、名、法、道等诸家学说各有市场,特别是法家和道家,越到战国末年越是蓬勃。汉初时,高祖刘邦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自然思想上遵循的便是黄老学说。这种*、经济、思想*一直持续到武帝登基。但随着国家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已经无法满足*集权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宣传一统观念的理论去潜移默化影响世人。就在这时,董仲舒出现了。
董仲舒虽为一介书生,但却从汉武帝甄选人才的考场上脱颖而出,他凭借的就是如下的这套理论。他说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只有尊孔子之术,勿使其他道学并进,才可一统。董仲舒的这一番言论就是让武帝尊儒术一道,确保思想上的统一,以利于*上的统治。
这番言论深受武帝的推崇。在武帝看来,秦王朝独尊法家学术,虽然严厉有效,却不适合汉朝应用,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他面临的形势相适应。就这样,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然而,汉武帝所尊儒术,就是真正的儒术吗?孔子在确立儒家思想时,本是反对绝对君权的,但董仲舒等儒生的理论却是为绝对君权服务,他们将“天命”、“尊卑之制”、“贵贱之差”、“三纲五行”这类观点加入儒家思想,将变形的儒学送给统治者,统治者则顺理成章地利用其为自己服务。与此同时,武帝虽然没有采纳法家学术观点治国,但其实行使的严刑苛政无一不是遵循法家原则。
汉武帝到了晚年昏聩至极,将儒、法抛诸脑后,一心钻研黄老之术。他笃信方士、巫术,曾一度打算乘舟过海去寻神仙,还到全国各地遍访高人,寻求长生不老药。他在宫中铸造了一个巨型铜像,高二十丈,用手托盘承接晨露,再用露水调配药物每天饮用,以求延年益寿。
皇帝发疯,臣子、妃嫔也跟着荒唐。据说,迷信巫术在当时已形成一种时尚潮流,街市上、皇宫里,到处聚集着方士和神巫。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对此追捧之至,社会各界广泛拥护。后宫女巫横行,向寂寞的嫔妃传授排斥他人的驭夫秘诀。在宫里,纸人、草人、木偶、铜像藏在各个角落。据说,用这些东西诅咒人,可以使被诅咒者神志不清,癫狂失控,不明不白地死去。不管巫蛊之术是否为真,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完全不顾儒学教义,一门心思带领全国走向求仙问道的道路。
由此可见,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皇帝玩的一场*游戏。表面上道貌岸然地安抚天下,实则暗中以*权术操控、愚弄世人。汉武帝是如此,以后的帝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