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4:16
日本近代文学从明治维新开始,按*史划分,分为明治文学、大正文学、昭和文学和平成文学。明治文学分为启蒙期、写实主义期、拟古典主义期、浪漫主义期、自然主义期及反自然主义期这六个时期,在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中,日本文学逐渐扬弃近世以来的文学传统,不断借鉴和实践西方的文学思想与理念,最终形成了具有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近代文学。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下明治文学中的前两个分期。
1、启蒙期
明治期的前20年既是日本社会的文明开化期,又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启蒙期。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知识,而在文学艺术上的借鉴与吸收则显得非常滞后,文学上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江户末期以来的“戏作文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假名垣鲁文的小说《西洋道中膝栗毛》和《安愚乐锅》。这些文学作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大量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风情,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在当时起到了启发民志的积极作用。不久,织田纯一郎的翻译小说《花柳春话》在社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了翻译小说热。由于西方*题材的小说顺应明治初期日本有识之士对自由民权的渴求,故而大量的*小说被翻译出版。在此激励下,日本的*小说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东海散士的《佳人之奇遇》、末广铁肠的《雪中梅》都在社会上引起了深刻的反响。
戏作文学、翻译小说、*小说是明治启蒙期的三种主要文学样式,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并没有从江户以来的文学框架中摆脱出来,故而也不能称其为“新文学”。真正站在文学角度,对日本近代文学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发挥近代文学启蒙作用的当属1885年由坪内逍遥创作的学评论《小说神髓》。
《小说神髓》排斥江户文学中“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具有性与主体性。文中写道:“小说的主要任务是描写人的感情,而描写世间的风俗逸事则应退居为次”。坪内逍遥进一步指出,文学应该以探究人类内心世界为首要目标,其方法应该是模仿。这些主张明显具有西方文学理念的色彩,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坪内逍遥创作了小说《当世书生気质》,希望借此证明其理论的可行性,结果事与愿违,小说仍然侧重于风俗逸事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明显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反倒证明了《小说神髓》理论的不完善。尽管如此,作为近代写实主义萌芽期的小说论,《小说神髓》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成为后来的文学结社“砚友社”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奏响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序曲,成为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滥觞之作。
2、写实主义期
将《小说神髓》中的写实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并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是二叶亭四迷。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晨之助,“二叶亭四迷”为其笔名,意为“你给我死掉算了”,这个带有自嘲意味的笔名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1886年,深受*写实主义理论影响的二叶亭四迷发表了文学评论《小说总论》,在日本首先倡导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针对当时日本文坛占主导地位的启蒙文学与单纯描写现实的创作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张作为艺术之一种形式的小说应该是直接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手段,在创作方法上应通过现象描写现实中的本质。《小说总论》不仅弥补了《小说神髓》的缺陷,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写实主义的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翌年,二叶亭四迷发表*作《浮云》,以此实践自己的文学观。小说《浮云》以日本的一位下级*内海文三为主人公,通过对其在人际关系中各种感情纠葛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内海文三的性格与心理,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表现形式上,为了有效地刻画人物内心,二叶亭四迷在《浮云》中首次运用了“言文一致”体,这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所谓“言文一致”体就是口语体,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与表现的一致,类似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白话文体。这种文体后经山田美妙和尾崎红叶的创作实践不断得以完善,在之后的自然主义作家以及白桦派作家的努力下最终得以形成,并一直贯穿了整个日本近代文学,可以说“言文一致”体就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文体。
小说《浮云》采用的写实主义手法和言文一致体在当时的文坛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二叶亭四迷后来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致使小说最终未能完成。但《浮云》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作为日本近代写实小说的先驱,《浮云》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近代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