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0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08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 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
一、山的释义
1.名词: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特指“五岳”;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状饰纹。
2.形容词:大,巨大;谦辞,村俗。
二、字形演变(如图)
三、组词
山水、山墙、冰山、山陵、山妻、山臣
扩展资料:
古籍解释:
《广韵》:所闲切,《集韵》、《韵会》:师闲切,《正韵》:师奸切,并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并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昆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
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后。
又公山,复姓。
又《集韵》、《韵会》并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小雅·斯干》):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燄生风,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并互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08
山,象形字,甲骨文像遥望中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金文“山”写成剪影。有的金文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淡化峰尖形象。篆文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
隶书完全失去峰岭形象。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
名词,起伏叠嶂的峰岭。《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扩展资料: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
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08
山字的演变过程: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 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
这是中国人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宇。到了春秋时代,在“山且丁爵”中的“山”字,中峰已高耸起来,并且已渐趋瘦化了。
山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扩展资料:
山组词示例如下:
1、山坡[shān pō]
山顶与平地之间的倾斜面。
2、山脉[shān mài]
成行列的群山,山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展,好像脉络似的,所以叫做山脉。
3、封山[fēng shān]
不让人进山放牧、打猎、砍柴和采伐树木。
4、山涧[shān jiàn]
山间的小水流。
5、山寨[shān zhài]
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
6、山谷[shān gǔ]
相邻两山脊之间的低凹而狭长的地方。中间常有溪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09
甲骨文像地面上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座峰头(汉字经常用三个代表多个)。
后来,山峰简化成三个短竖,就成了现在的山字,可以理解为:地面有三座大山。
上图截自《象形字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10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 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
这是中国人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宇。到了春秋时代,在“山且丁爵”中的“山”字,中峰已高耸起来,并且已渐趋瘦化了。
山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