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24
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文章起草完毕,必须进行认真修改。
古往今来的大手笔,都十分注意文章的修改。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这种思想。”*同志是对文章修改谈过自己的见解:“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来,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唐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完作品,贴在墙上,不断读,不断改,因为他说不把文章改完美“非谓先生嗔。畏后生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所有这些教诲都说为了读者,为了后人,要把文章改好一点,再好一点。初完成的文章稿子不过是“毛坯”。经过精雕细琢才能成为精美的“产品”。公文、机关应用文都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更要反复修改。1.
修改是对初稿进行审查,予以推敲、调整、核实、删改、增补,直至定稿的一种思维活动和行为过程。
初稿,大致可分:雏形式初稿和定局式初稿。
所谓“雏形式初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自己的构思草创成文,通常称之为“草稿”,它存在着较多较大的“病症”,需要进行修改的“大手术”,有时甚至需要全部推倒重来。其原因不是自己的认识水平与领导意图不符,就是写作水平与自己的愿望有着较大的距离。
所谓“定局式初稿”,就是文章材料的处理、安排和对写作竭力的表述已基本定局,毋需进行“大手术”,只需对存在的疏漏、表述不周等进行推敲、修正和增补。
修改程度,因文而宜,因人而宜。一切根据写作的难度和写作水平而决定。文章修改,实际反映作者思维领域的认识深化和完善。凡写作高手,都非常重视修改。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斟万酌”,指修改阶段的思维活动,“以求一是”,指的是写作思维力求达到的完善境地。2.
修改的重点
修改公文主要从主题、观点、材料、结构、语言五个方面认真推敲。
观点是否正确:修改文章要注意文稿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有片面的、绝对化的,务必要纠正。
主题是否明确:一篇公文在制写前就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目的,要说明和解决什么问题,务必表述清楚。要想检验是否明确主题,首先看文稿是否抓住了重点问题,并对针对重点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全文是否句句段段都围绕这一重点问题展开。这是大问题,如果文稿中这方面有问题,一定要全面认真改稿。其次要注意一篇公文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什么都写,并列一起,什么问题都想一起解决,这样会贻误主要问题的解决。因此,发现这样的问题要删去多余的,坚持只在主要问题上下功夫。第三要注意考虑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问题,如果材料与主题不符将会闹笑话,会大大减弱文章的说服力,因此所选材料要典型,否则就必须更换。有了重点问题,有了充分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还要有充分的科学的分析论证,使观点与材料融为一体,使材料、事例紧扣观点,充分论证,观点鲜明有论有据。
材料是否可靠:公文中的材料必须确凿,公文不是小说,材料与实际情况必须完全吻合。因为公文中的材料是观点赖以生存的关键,材料不实,观点站不住脚,文稿也就全军覆没了。因此,文稿写前就必须审查材料的真实、确切程度,写完后还必须再三审核,否则文笔再精彩,公文也无法产生说服力和权威性。
结构是否清晰:修改公文要注意公文格式是否正确、完整。各文种的不同特点是否抓准确,并在文中体现出来了。除此外还要检查公文层次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段与段的联系是否紧密;首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有没有重复或与全文中心脱节之处,如有以上结构上问题,必须逐一改正。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公文语言首先要准确,模棱两可的公文让人看了不知所从。因此,在修改时发现有概念含混不清,容易产生歧意的必须修改。比如“免职”不含贬写成含贬意等。再比如公文中的数量词要准确,如果把树的粗细写成“碗口粗”或“两抱粗”都不行,必须写成几年生的树,按年轮科学计算。在语言运用上*要明确,比如“学生会必须支持学生的要求,”对“要求”不加*这不行,应*为“合理要求”。其次公文用语要得体,如修改时发现在各文种中出现与该文种口气、提法、感***彩不适宜,不得体的必须修改,公文语言要朴实,不赶时髦,不滥用修饰语,注意正文。在使用专用名词、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时要注意规范,不可以乱用简称,比如公文中用“法大”、“民大”都不行,要用“中国*大学”、“*民族大学”。“市*”、“市政协”也应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协商会议”。用到时间的表述务必用“×年×月×日”、“上午×点×分”、“下午×点×分”或以每日24小时计写作“×日×点”的形式。3.
修改的方法
(1)读改法
读改法,就是通过朗读或默读,边读边思索,遇有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改正,这是一种自我移位体验。有精耳明神的作用。文章中的毛病,光靠目阅,有时不容易发现,一读,别扭而不畅达的地方,就立即出现。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强调通过朗读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了口头说说看……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不紧啊,词和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份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鲁迅对读改法很重视,也常用它,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公文是实用文,使用范围广泛,总要使人读起来顺畅、明白,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
(2)暂搁法
暂搁法,就是写好初稿后,不立即修改,而是暂时放一放,过些时候再修改。因为刚一完稿,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还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思路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时忙于提笔修改,也难于发现问题。而在放一放的过程中,作者对所写的东西,就能作出进一步思考,智力得到时间的调节,又提高了。由于这种方法能使作者的兴奋点转移,使头脑能冷静下来,这时,对初稿再检查、审定,就会逐渐发现问题,也就容易改好。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就说:“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这自易”。万垒赛耶夫在《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中介绍戈果理的修改文章经验时说:“……随后,过一个月,过两个月,有时候也许还要久些,你再拿出你所写的东西来读一读吧:你会发现有许多不对的,很多多余的,和很多没有达到的地方……你拿起它,读一遍,用同样的方法改一改……据我的主见,应该这样做八次”。搁多久,当然要看发文的时间要求和文书的内在容量大小及篇幅长短而有所不同。
清代唐彪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数,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3)求助法
求助法,就是将自己的初稿拿给别人看,并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自己写的文章,思想与表达已定型化,往往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难于突破;请别人帮助修改,则“旁观者清”,易于发现新问题。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旋涡中》就是在臧克家的帮助下修改完成的。徐迟写这篇文章,当时已写了三遍,越写越长,都不成功,最后把它放下,到云南去了。后来,臧克家了解到他写作的情况,指出他写得“太不精炼了”,并给他选了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和另一篇文章要他读。在臧老的帮助下,徐迟对原先写的稿子来了一个大的改动,重新进行了构思,结果只用了七千多字就把周培源的一生很好地反映了出来,这说明在修改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增加知识,开拓智力,提高水平。4.
修改的技术
增。凡文中内容不够全面、充分,文字上有疏漏之处,都应加以增补,如增补观点、材料、文字、图表、标点等。
删:凡文中内容和文字表达上的赘余,应当一概删削,如删削观点、段落,删削材料、字句等。说不清楚的,删掉。
改:凡文中不够正确、严谨、恰当之处,应加以改动。改有大改、中改、小改。大改,就是对文章进行一次性大手术,改换体裁,变动结构,推倒重写;中改,增删材料,改动格局,增减一些内容文字;小改,仅就文章进行“小修小补”。一般集中锤炼字句,润饰语言,检查文面,修改病句,改换标点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24
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文章起草完毕,必须进行认真修改。
古往今来的大手笔,都十分注意文章的修改。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这种思想。”*同志是对文章修改谈过自己的见解:“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来,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唐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完作品,贴在墙上,不断读,不断改,因为他说不把文章改完美“非谓先生嗔。畏后生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所有这些教诲都说为了读者,为了后人,要把文章改好一点,再好一点。初完成的文章稿子不过是“毛坯”。经过精雕细琢才能成为精美的“产品”。公文、机关应用文都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更要反复修改。1.
修改是对初稿进行审查,予以推敲、调整、核实、删改、增补,直至定稿的一种思维活动和行为过程。
初稿,大致可分:雏形式初稿和定局式初稿。
所谓“雏形式初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自己的构思草创成文,通常称之为“草稿”,它存在着较多较大的“病症”,需要进行修改的“大手术”,有时甚至需要全部推倒重来。其原因不是自己的认识水平与领导意图不符,就是写作水平与自己的愿望有着较大的距离。
所谓“定局式初稿”,就是文章材料的处理、安排和对写作竭力的表述已基本定局,毋需进行“大手术”,只需对存在的疏漏、表述不周等进行推敲、修正和增补。
修改程度,因文而宜,因人而宜。一切根据写作的难度和写作水平而决定。文章修改,实际反映作者思维领域的认识深化和完善。凡写作高手,都非常重视修改。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斟万酌”,指修改阶段的思维活动,“以求一是”,指的是写作思维力求达到的完善境地。2.
修改的重点
修改公文主要从主题、观点、材料、结构、语言五个方面认真推敲。
观点是否正确:修改文章要注意文稿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有片面的、绝对化的,务必要纠正。
主题是否明确:一篇公文在制写前就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目的,要说明和解决什么问题,务必表述清楚。要想检验是否明确主题,首先看文稿是否抓住了重点问题,并对针对重点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全文是否句句段段都围绕这一重点问题展开。这是大问题,如果文稿中这方面有问题,一定要全面认真改稿。其次要注意一篇公文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什么都写,并列一起,什么问题都想一起解决,这样会贻误主要问题的解决。因此,发现这样的问题要删去多余的,坚持只在主要问题上下功夫。第三要注意考虑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问题,如果材料与主题不符将会闹笑话,会大大减弱文章的说服力,因此所选材料要典型,否则就必须更换。有了重点问题,有了充分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还要有充分的科学的分析论证,使观点与材料融为一体,使材料、事例紧扣观点,充分论证,观点鲜明有论有据。
材料是否可靠:公文中的材料必须确凿,公文不是小说,材料与实际情况必须完全吻合。因为公文中的材料是观点赖以生存的关键,材料不实,观点站不住脚,文稿也就全军覆没了。因此,文稿写前就必须审查材料的真实、确切程度,写完后还必须再三审核,否则文笔再精彩,公文也无法产生说服力和权威性。
结构是否清晰:修改公文要注意公文格式是否正确、完整。各文种的不同特点是否抓准确,并在文中体现出来了。除此外还要检查公文层次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段与段的联系是否紧密;首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有没有重复或与全文中心脱节之处,如有以上结构上问题,必须逐一改正。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公文语言首先要准确,模棱两可的公文让人看了不知所从。因此,在修改时发现有概念含混不清,容易产生歧意的必须修改。比如“免职”不含贬写成含贬意等。再比如公文中的数量词要准确,如果把树的粗细写成“碗口粗”或“两抱粗”都不行,必须写成几年生的树,按年轮科学计算。在语言运用上*要明确,比如“学生会必须支持学生的要求,”对“要求”不加*这不行,应*为“合理要求”。其次公文用语要得体,如修改时发现在各文种中出现与该文种口气、提法、感***彩不适宜,不得体的必须修改,公文语言要朴实,不赶时髦,不滥用修饰语,注意正文。在使用专用名词、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时要注意规范,不可以乱用简称,比如公文中用“法大”、“民大”都不行,要用“中国*大学”、“*民族大学”。“市*”、“市政协”也应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协商会议”。用到时间的表述务必用“×年×月×日”、“上午×点×分”、“下午×点×分”或以每日24小时计写作“×日×点”的形式。3.
修改的方法
(1)读改法
读改法,就是通过朗读或默读,边读边思索,遇有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改正,这是一种自我移位体验。有精耳明神的作用。文章中的毛病,光靠目阅,有时不容易发现,一读,别扭而不畅达的地方,就立即出现。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强调通过朗读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了口头说说看……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不紧啊,词和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份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鲁迅对读改法很重视,也常用它,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公文是实用文,使用范围广泛,总要使人读起来顺畅、明白,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
(2)暂搁法
暂搁法,就是写好初稿后,不立即修改,而是暂时放一放,过些时候再修改。因为刚一完稿,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还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思路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时忙于提笔修改,也难于发现问题。而在放一放的过程中,作者对所写的东西,就能作出进一步思考,智力得到时间的调节,又提高了。由于这种方法能使作者的兴奋点转移,使头脑能冷静下来,这时,对初稿再检查、审定,就会逐渐发现问题,也就容易改好。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就说:“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这自易”。万垒赛耶夫在《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中介绍戈果理的修改文章经验时说:“……随后,过一个月,过两个月,有时候也许还要久些,你再拿出你所写的东西来读一读吧:你会发现有许多不对的,很多多余的,和很多没有达到的地方……你拿起它,读一遍,用同样的方法改一改……据我的主见,应该这样做八次”。搁多久,当然要看发文的时间要求和文书的内在容量大小及篇幅长短而有所不同。
清代唐彪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数,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3)求助法
求助法,就是将自己的初稿拿给别人看,并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自己写的文章,思想与表达已定型化,往往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难于突破;请别人帮助修改,则“旁观者清”,易于发现新问题。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旋涡中》就是在臧克家的帮助下修改完成的。徐迟写这篇文章,当时已写了三遍,越写越长,都不成功,最后把它放下,到云南去了。后来,臧克家了解到他写作的情况,指出他写得“太不精炼了”,并给他选了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和另一篇文章要他读。在臧老的帮助下,徐迟对原先写的稿子来了一个大的改动,重新进行了构思,结果只用了七千多字就把周培源的一生很好地反映了出来,这说明在修改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增加知识,开拓智力,提高水平。4.
修改的技术
增。凡文中内容不够全面、充分,文字上有疏漏之处,都应加以增补,如增补观点、材料、文字、图表、标点等。
删:凡文中内容和文字表达上的赘余,应当一概删削,如删削观点、段落,删削材料、字句等。说不清楚的,删掉。
改:凡文中不够正确、严谨、恰当之处,应加以改动。改有大改、中改、小改。大改,就是对文章进行一次性大手术,改换体裁,变动结构,推倒重写;中改,增删材料,改动格局,增减一些内容文字;小改,仅就文章进行“小修小补”。一般集中锤炼字句,润饰语言,检查文面,修改病句,改换标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