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古汉语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0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8:04

1.【名词】
  阆苑、瑶台:神话中的仙境。九重天:指宫廷。
  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蓬瀛:指蓬莱仙境。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蛮笺;蜀笺。尺素、锦书、双鱼、鱼雁、鸿雁、鱼中素:都是书信别称。
  彩笺:诗笺。红笺、香笺:情书,或信笺的美称。花笺:精美的信笺、诗笺。
  锦字:代指书信。凤笺:珍美的信纸。
  结束:装束。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乐器等。泛指服装、行装。方言。指体貌风度。
  青苹:青萍、浮萍。浮生:人生。劳生:辛劳的一生。
  荣瘁:荣辱、祸福、穷达。荣:荣耀,瘁:困病。
  萍踪:漂泊不定的生活。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
  尖新:新颖别致。斗尖新:比喻文人斗方*。
  斗时新:趁时新。斗豪奢:争比豪华。
  紫凤:紫色凤凰,喻指非凡的人品。韶光:美好的时光。
  关山:关塞山川。诗词中多用来代指路途遥远。边庭:边塞。
  云雨、行云、双鸳浦、雨迹云踪: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欢之意。
  朝云暮雨、雨暮云朝:男女合欢。怯雨羞云:羞于男女欢爱。
  金缕曲:金缕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调《金缕衣》或《金缕曲》。唐. 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紫陌:多称去京城的道路。
  2.【季节时令词】
  元夜、上元:即元宵节。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节:上巳【音四】,古代节日名,汉代以前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此风俗。《诗经.郑风.溱洧》篇里有载。每到这一天,官民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涤,斋戒沐浴,祓除不详,名为修禊。这个节日不仅是春季卫生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相聚游春表达爱情的节日。
  禊饮:古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三国魏后在三月三日】临水滨洗涤,清除污垢,消除不详,称为禊。然后取携带的饮食于野外宴饮,称为饮。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他出来,子推*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玄鸟:燕子。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来,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丰收,曰春社;又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时以乐律与时令相配,青律为春天之乐律。
  迟日:春日。更阑:夜深。镇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间,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它的由来说法有,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第二,图腾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三,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乞巧:民间将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乞巧节。乞巧节有地方流行少女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在月下穿针、绣花的习俗。在广州,每逢七夕,人们都会陈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妆品,在月下拜祭织女。七夕乞巧,除穿针乞巧外,还有做乞巧果的习俗。乞巧果分花瓜和巧果。花瓜是雕刻各种花纹、花样的瓜果。巧果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我国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为四季。七、八、九三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古时候因人们把每季的三个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长至、迎长:冬至日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宋人习惯称冬至为长至。又称迎长。
  宜冬:古代妇女每当立春、冬至来临,就在头饰上书写宜春或宜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8:05

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主要有虚、实两大类,代、助、动、形四小类用法:(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
一、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15)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8:05

古代汉语中,词格亦称为词牌,指填词用的曲调名。常用的词格有以下几种:

1、《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

2、《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以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三平韵的变体。

虞美人

3、《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格)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该词格以北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最有名。

4、《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等。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最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8:06

须臾,指片刻的时间。
潋滟,指水光粼粼的样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