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并不代表不会判实刑,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情形。而宣告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宣告缓刑时,还可以限制犯罪分子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人群。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有附加刑,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一、取保候审会不会判实刑
1、取保候审与是否需要判刑无关。只要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且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就需要判刑。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和不会判决刑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判缓刑
1、【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1)犯罪情节较轻;
(2)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保释候审的法律效果及对被告有罪判决的影响
保释候审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常见的程序,其法律效果涉及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自由状况。保释候审并不意味着被判有罪,而是允许被告在等待审判期间暂时获得自由。保释候审的法律效果包括确保被告人的权益,使其能够继续履行个人和职业责任,同时也有助于确保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然而,保释候审并不影响对被告的有罪判决。最终的有罪判决仍然需要由法庭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因此,保释候审仅仅是暂时的自由,并不对被告的有罪判决产生直接影响。
结语
保释候审并不意味着被判有罪,只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然而,保释候审和缓刑并不影响最终的有罪判决,法庭仍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保释候审的目的是保障被告人的权益和顺利进行司法程序。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