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
2022-01-28
来源:吉趣旅游网
理论研究 彭忠益,王俊杰,许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 彭忠益。王俊杰,许欢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与检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 者培养工作的历史选择,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的内在要求,是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的 应然选择。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长期的愿景规划;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缺乏充足的 “后勤”保障;缺乏深入的理性动力。应积极提升对构建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 校内有效运作机制,积极健全以社会实践评价与奖励为基础的动力机制,不断推进以创新意识和实践价值为主的创 新机制,构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0)o2—0015—05 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历来 者需要从历史与当代这一时间维度来充分认识 被视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实践活动开展 班人的有效方式,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的意义来寻求社会的认同。 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 (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国青年马克思主 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素养。当前,如何进一步 义者培养工作的历史选择 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 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智育功能,有效结合高校 展,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的科学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一批批优秀的青年马 理论。它的目的不但要科学地认识世界,而且 克思主义者,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 要能动地改造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 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各方特别是高校的 主义建设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马克思主 重要责任。 义者,他们在国民教育、军队建设、文化传承方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马克思 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途径 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 高速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日趋重要,马克思主 义者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日趋紧 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发挥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与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大学生与青年马克思 主义者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对当代大学生 进行马克思理念的教育和培养优秀马克思主义 迫;为此,党和政府制定并作出了一系列旨在加 强与改进此项工作的相应政策及举措。2004年 [收稿日期]2010—03—27 [作者简介] 彭忠益(1964一),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行政领导与地方治 理、组织管理. 15 创新与创业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团中央于2007 年10月16日研究制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等。这为青年马克思主义 者的培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结合近 年来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 卓越成效,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养工 作正步入一个较为有序、稳定的发展期。 (二)社会实践活动——新形势下青年马克 思主义者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的内在要求 国家的建立与成长验证了我们走马克思主 义道路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发展进一 步证明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国家强大的主 导精神。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面对更多机 遇的同时也潜伏着重重危机,没有实践结合的 理论已无法洞悉瞬息万变的全球局势。因此,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但要进行系统的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掌握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更要强调参 加实践、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密切关注重大现 实问题,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要实现理论与 实践的全面结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与 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努力改造 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观念,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 品质。 . (三)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青年马克思主 义者培养途径的应然选择 高校广大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紧紧抓住大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这一实践主线。这是因为:首先,社 会实践是高校青年学生接触社会最为简捷的途 径。当代高校学生普遍欠缺社会经验,自我认 识的知识和能力有限,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 检验自身素质的经历;自主能力还较差,容易从 众,也容易偏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16 2010年第1卷第2期 是一项有计划的、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它能够有 选择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社会和自身,在 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其次,社会实践 活动能提供高校青年学生最为宽阔的舞台。在 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 来分析和指导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 程中,通过真理的检验能够产生热爱与信仰,能 够在朴实的生活现实中找到理论的切人点,同 时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再次,社会实践是高校青年学 生转换角色的必修课。从一个普通理论学习者 到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论需要学习与领悟,实践则需 要反思和总结,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找到了马克 思主义的方向、观点、立场及方法,也有不少人 由于实践受挫而迷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 前检验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定位,是青年 马克思主义者成长途中重要的一课。最后,大 学生社会实践让青年学生经历一次精神的洗 礼。x ̄/J,平理论实践观中的紧握时代性,大胆 开拓性、严谨求实性与积极创造性;“三个代表” 实践观中的统揽全局,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中 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等实践观念已经在社会 发展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对其精神的提炼与升华,能 够在生活中真正受到其思想的渲染。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 在的不足 自1983年共青团中央第一次提出并倡导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与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 在2004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 理论研究 彭忠益,王俊杰,许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的结果也多为表彰先进个人、集体,评选创新创 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 业项目等,这些表彰和评奖多为学校的单方面 社会组织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平台 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 认定,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 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而在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 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随着工 活动效果中,社会组织恰恰是应最具说服力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 作的稳步推进,时至今天,社会实践活动已也成 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途径。如果单 加上目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更多的是活动 的数量而非质量,是工作能力而非思想作风,是 纯地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讲,目前所 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基本达到其目 的;但如果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来 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 改进的不足或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四 个“缺乏”。 (一)缺乏长期的愿景规划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主要表现为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 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这些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理 论课程学习补充性质。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一 样,同为大学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 实践是一种学习性实践”, J‘‘学习性实践主要 是指以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基本特征的社 会实践活动”,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 理论知识学习同等重要。大学教育有一套完整 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对大学生毕业之 前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做出详实的规定,但 是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没有可 以量化和衡量的指标,实践活动只是作为学生 理论学习的简单补充,在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 过于草率。这种缺乏规划的实践将导致事倍功 半的局面,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习者 来讲更是如此,深奥的理论若不能够在实践中 达到预期的成效,就使得个人思想迷失,不利于 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实践的深入。 (二)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了解社 会,了解国情,目标定位明确但难以准确考量。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和学生工作部 门负责组织与管理,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其 成果形式也多为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但活动 感性的体验而非理性认知思考提升,这种评价 机制的不完善也就造成了激励难的困境。缺乏 科学、有效而可行的考评,就导致活动的效果及 其影响有限,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 信念、观点、立场及方法的培养塑造就达不到预 期效果。 (三)缺乏充足的“后勤”保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主体,高校起 到引导和保障的作用,社会为其提供平台,三方 共同筑起社会实践活动战线。然而,高校只引 导而缺乏“后勤”保障的现实使得社会实践活动 步履维艰,活动成效并不明显。大多数高校把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做一门选修课,而不是 必修课。这样的定位对实践活动来讲完全是一 种形式上的认同,本质上的否定。由此,高校 “后勤”保障不足自然地体现在:社会实践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对创新创业 项目资金支持范围小,对社会调查项目资金支 持额度小;活动的地点平台不稳定与随意性等。 有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上做文 章,没有全力投人到不能带来直接效益的实践 活动中去,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缺乏理性的深度。 (四)缺乏深入的理性动力 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有限,不 能真正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很多人只是 为了图新鲜、拿学分等浅层次的追求,而忘记通 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素养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 以教育部直属某大学2009年“三下乡”暑期社 会实践为例,全校约有1523名本科生、65名硕 士研究生自动报名参加,本科生参加暑期社会 实践 比例约为5%,硕士研究生不到l%;一 17 创新与创业教育 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及目的缺乏深 刻的认识及态度,甚至借社会实践之名游山玩 水。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的 关注和支持不够。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社 会责任应包括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但在大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鲜有组织会对大学 生有深层次的关怀,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最终就 业方向难以与原实习单位结合,毕业学生工作 适应期较长等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理性的动 力无论是对实践主体还是客体都应该注重长远 的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争取多方的持 久共赢。 三、构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目标 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 者的良策。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L6 高校青年 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做到在坚持这一原则的 前提下,涉及培养的制度、培养途径、培养内容 和要求,以及最终的实践等一个系统的工程,这 一工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机制,是培养青年马克 思主义者的整体机制。社会实践作为其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更需要构建一个长效的机制。大 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系 统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体系,其活动方式 内容、管理体系、考评机制等要素要有制度可 依;第二、长期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贯穿于大学 整个学习期间;第三、相对稳定性,长效机制要 相对稳定,有远景规划,有近期目标,且随着时 间和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具体说来,应 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 机制。 (一)积极提升对构建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 制的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尽管不能完全具备各个实 1 R 2010年第1卷第2期 践环节的科学性,但却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 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高等院校加强学 生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能力的便捷途径。“中 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青年 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教育应有区别于其他教育 活动的自身特点,即始终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社会 背景,通过实践活动,自己作出判断,作出选择, 作出结论,从而达到实践教育的目的,这也是青 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追求真理道路上应必备的自 我求知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的培养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构建 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就是为了为其成长营造 持久、和谐的培养条件。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 生创新意识的提升,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 中的创新思维、主动意识、奉献精神;应该以相 应的政策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针对社会现实 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组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 生跨年级、跨专业的实践团队,以高助低,以大 助小,形成良性互助,共同发展的互补互助的效 果。在实践中潜移默化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在尝试中探索出活动效果持久有效的机制。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校内有效 运作机制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各个部门 之间的协调、院系之间的合作、党团部门的指导 等有效运作是重要的现实课题。第一,学校的 各职能部门,尤其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直 接相关的部门,应当增强服务性与主动性,在资 金支持、调研联络、身份证明、设备安排和思想 鼓舞等环节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各 专业院系应当积极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将理论与 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制度性的交流学习、导 师指导、学分设计、奖励考核、成果认定等措施, 营造氛围,确保社会实践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自 觉行为。第三,学院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应当 发挥宣传、引导等重要职责,积极做好社会实践 活动前期的宣传动员、活动中的跟踪服务、活动 后期的成果收集、整理和展示等活动。第四,针 理论研究 彭忠益,王俊杰,许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对马列专业的学生要建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 赋予更多自主活动权,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的培养路径。 (三)积极健全以社会实践评价与奖励为基 础的动力机制 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 这种大胆 改革创新的精神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 程中有待提倡与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环节的 个主要特点是促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权威 思想的怀疑与思考,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一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长期开展,很大程度上 并通过与课本主流知识的对比来观察社会,解 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客观的评价与奖励机 决社会中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之外,大学生参 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更加需要构建客 观公正的评价与积极多样的奖励来激活内在的 动力机制。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了解 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 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评价社会实践 活动的成效如何,是走马观花、游山玩水、敷衍 了事;还是深入基层、积极思考,切实服务,最具 有发言权的应是大学生所实践的社会组织,考 评的重要依据或来源应是学生实践的社会组织 对于大学生实践的情况反馈。因此笔者认为要 保障社会实践活动评介的客观公正性需要建立 多层次、广覆盖的评介网。评介网络由学生自 身、高校、社会组织三方建立的第一层网络,社 会组织与高校内部各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 人与见证人组成第二层网络,这样以来,活动的 考评就在事实上构建起一个系统而又缜密的评 价网络,通过组建专门评价小组,充分调动评价 网络信息的流通和验证评价信息的客观性,真 正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积极多样的奖励措 施是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肯定,无论是精 神层次的奖励还是物质层面的奖励,首先必须 保证奖励能够激发参与者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实 践活动的后继动力。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 讲,物质层次的奖励虽不可少,但精神层次的奖 励才是真正能够激活内在动力的主要因素,国 家、社会对于活动的肯定,就是对青年马克思主 义者个人价值的最中肯的赞誉。 (四)不断推进以创新意识和实践价值为主 的创新机制 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改革开放 完全是一件新事物,难免会犯错。但我们不能 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 与社会实践其本身也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献 计献策的主动性与服务性,这种蕴含在实践行 为本身之中的精神同样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倡 导。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实践价 值的鼓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 导师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当建立规范的教师指 导制度,引导教师能够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 实践方面提供更多的精力。其次,榜样的示范 影响作用。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榜样的重要作 用,鼓励大学生向已经取得好有成果及经验的 同学学习,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参与社会 实践的热情、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及其主 动性 参考文献: [1] 马绍孟.培养青年马克思理论工作者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7):90—91. [2]周广均.高校青年学生素质拓展策略的选择与优化 [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05—106. [3] 史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 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5):47 —48.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EB].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751733.ht. ml,2010—03—12. [5] 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 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6]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